近日,山西省陽泉市西南舁鄉西南舁村的100余畝土地上已泛出一片青綠。玉米新苗迎風搖曳,谷子、高粱、蕓豆、藜麥等作物也陸續扎根。西南舁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高衛斌說:“2023年我們集中對這片地進行了生態修復,這里將成為全市重要的富硒種質資源繁育基地。”
種質資源是國家的戰略資源。近年來,陽泉市持續做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動態摸清“家底”的同時依托科技力量開展搶救性繁育,解鎖每粒種子的“生命密碼”,力爭讓每粒種子“有身份”“可再生”,不斷豐富該市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多樣性。
在2021年至2023年的陽泉市農業種質資源普查中,平定縣、盂縣、郊區3個農業縣區出動200余名農技人員,走村莊、訪農戶,拍攝種質資源照片千余張,全面盤點了全市農作物種質資源的種類、分布、生態環境要求等基本信息。“野生獼猴桃、野生連翹、牛蹄黃谷子……”說起當地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參與普查工作的陽泉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岳潤慶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摸清“家底”更要守好資源“家產”。在位于平定縣冠山鎮河頭村的山西農業大學陽泉富硒產業研究院,一片約30畝的地塊是特異種質資源繁育基地。這里分區種植的牛蹄黃谷子、白馬牙玉米、三道眉瓜子等長勢良好。負責基地日常管護的陽泉市保豐農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海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記錄各類數據,為生長期的作物拍照存檔。“我們公司的農技人員全程參與了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并負責特異種質資源繁育基地的日常管護。雖說一路走來困難重重,但在山西農業大學陽泉富硒產業研究院專家教授的帶領下,我們陸續對100多個陽泉本地特異種質開展了搶救性繁育,讓許多瀕臨滅絕的品種重獲生機。”李海平說。
陽泉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李曉東介紹,長期以來,當地農業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不少適宜本地種植的本土品種。這些品種或因產量低,或因抗病害能力相對較弱,不能成為主要品種,但它們身上都含有良種基因。近年來,當地堅持及時、動態搜集整理,逐步建立健全特異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加快鑒定評價,不斷提高育種水平,重點圍繞珍稀、瀕危、名優種質資源保護開展科技攻關。通過無人機植保、人工授粉、種子低溫貯藏等一系列科技手段,陽泉市農作物特異種質資源繁育工作有了初步成效。下一步,當地將大力扶持有市場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促進種業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校、金融機構、種業基地對接,加快打通“產學研用”鏈條,凝聚多方力量持續做好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