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種長期面臨“好吃不好種、好種不好吃”的矛盾。口感香軟的品種往往植株高、易倒伏,難以機械化種植;而高產穩產的品種又常因口感偏硬、香氣不足,難獲市場青睞。“滬稻香軟217”通過融合傳統育種技術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歷經七八代持續選育,實現了品質與產量兼顧,不僅米粒晶瑩、口感軟糯,還具備植株矮壯、耐密植、易管理的特性。
“金種子”的價值,首先體現在經濟效益上。過去農民最關心畝產量,如今更關注畝產值。“滬稻香軟217”試種期間,畝產值突破3200元,比普通水稻高出近一倍。崇明種子公司愿意斥資百萬元,正是看中它對“崇明大米”品牌的價值提升作用,為從“賣大米”向“賣品牌”的跨越出一把力。
這次交易形成的“科研-企業-市場”良性循環模式亦值得關注。科研單位通過成果轉化獲得回報,增強創新動力;企業因獨占權而具備穩定預期,敢于持續投入;市場則能得到更優質的產品,避免優質品種因無序擴散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
“金種子”的育種突破值得點贊,未來要實現從“吃飽”到“吃好”的跨越,需要多方發力。首先,要堅持科技賦能,持續突破育種等關鍵技術,讓農業有更強的“芯片”。其次,要堅持品牌賦能,培育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農產品。再有,要堅持機制創新,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與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助力更多科研成果真正走向田間地頭。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產業;一次創新,足以激活一片鄉土。讓更多“金種子”落地生根,中國農業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收獲更多“豐收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