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浦東新區傳來一則消息:孫橋農業科創中心(張江種谷)項目在張江科學城奠基,正式啟動數字化基因編輯種質庫、種源研發公共實驗平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三足鼎立”的種業創新平臺建設。
在大眾認知里,浦東是改革開放前沿陣地,金融、科技與人才聚集高地,去年農業增加值僅占該區生產總值0.1%,為何選擇種源這一農業賽道?又何以競速種源這一新賽道?
深入浦東,來到農業科技創新一線,才能真正了解浦東殺入種源賽道的底氣何在。就拿安天下的豬糧來說——
扎根浦東的“祥欣系”種豬,如今在全國20多個省份推廣,每年全國10%的上市商品豬含有祥欣種豬基因,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去年的育繁推體系產值就達到15億元;
“立足浦東,服務上海和全國其他省市,是浦東新區打造種源農業的初心。”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主任蘇錦山開門見山,浦東一方面依托豐富的種質資源和上海強大的科研人才與研發平臺聚集優勢,另一方面又憑借產業鏈條完備、市場化程度高的產業優勢,不斷突破制約特色農業發展的種子瓶頸。
鱖魚復合飼料研發和高效養殖集成技術攻關是現代特色漁業的熱點。記者在位于張江鎮的市級鱖魚種質保護與種源基地里看到,高標準養殖池環繞著采用先進環控系統的核心玻璃溫室養殖區,1平方米每年就能產出近千尾魚苗,引領我國鱖魚產業從活餌依賴和小規模外塘分散養殖向人工飼料主導和設施化養殖全鏈協同的模式轉變。
南匯水蜜桃是具備上海人味覺體驗、地域記憶和文化生活三重要素的特色農產品。但不耐儲運、上市期短且過于集中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上海及周邊桃農。“完善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和豐富的桃種質資源儲備,讓水蜜桃品種改良的持續推進成為可能。”浦東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桃研科科長顧志新告訴記者,伴隨著“浦早1號”“旭露”“赤月”“加納巖”等叫好又叫座的新品種陸續問世,“一口爆汁”的味覺體驗不再可遇不可求,滿足了消費端提前嘗鮮的期望。
“無論是服務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還是保障城市農產品有效供給,浦東的種源創新始終遵循需求導向。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市場端各類農產品傳遞而來,我們的種業工作者就會敏銳捕捉,有的放矢。”蘇錦山說,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個個“獨角獸”企業、“小而美”企業應運而生。
上海人的餐桌上,綠葉菜須臾不可或缺。遍布上海街頭的“清美鮮食”門店供應的時令菠菜、雞毛菜,彰顯了浦東種業人對于蔬菜“本味”的守護。針對夏季種植雞毛菜面臨的高溫容易導致苦澀和手工生產低效兩大痛點,上海清美綠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依托上海綠葉蔬菜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與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上海市農業機械研究所等科研單位深度合作,啟動機收型雙輪驅動育種。目前,“青美一號”“新夏青6號”兩個雞毛菜雜交一代新品種已經問世。
在熱銷全國市場的小番茄領域,兼具爆汁與脆甜獨特風味的浦東“青霞66”近兩年嶄露頭角,加之其適宜早春種植、上市早的特性和相對較強的抗病、抗逆性,無論是采摘還是商超銷售,“青霞66”都大受追捧。在今年4月底一場直播中,更是出現了“上架即秒空”的火爆場面。“從海南島到黑龍江,從上海到新疆,只要想種,都能種得活、種得好。”上海富農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繼軍很有信心,目前,該品種全國種植面積已超6萬畝,去年種子種苗銷售額超2000萬元。
“在上海,不少企業都善于把握市場脈搏,尋找增量,真正體現從市場端出發選育優秀品種服務上海和全國的理念。”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陳聯總結道。
而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結合,是浦東競速種源賽道的又一優勢。2023年8月,浦東新區政府與上海市農業農村委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張江種谷建設。通過發揮全市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要素聚集優勢,匯聚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在浦東打造涉農科技型企業集聚區,提升創新策源能級。
始于種業,但不止于種業。在政策的引領下,浦東農業還在往生命科學的方向升級拓展。“未來,祥欣要從畜禽種業向生物醫藥領域延伸,讓豬可以更多地為人類健康作貢獻。”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茂告訴記者。
目前,國內頂尖的科研團隊和機構相繼入駐浦東,數十家種源科研機構及龍頭企業也達成了入駐意向。“張江種谷以‘人工智能+基因編輯’雙輪驅動,突破生物育種底盤技術,目的是打造國際一流的智慧種業創新高地。”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沈應軍坦言,“未來,浦東將依托張江種谷建設,聚集更多國內外種源研發領軍人才、頂尖研究機構及前沿種業資源,為我國種源突破貢獻‘張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