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在河南省新鄉市舉行“小麥莖基腐病災變規律與綠色防控技術示范現場會暨華北小麥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現場觀摩會”。會議以“科學防控病蟲災害,確保夏糧穩產豐收”為主題,交流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小麥莖基腐病災變規律與綠色防控技術研究”的實施進展,會商提出了重大病蟲害的綠色防控策略與關鍵技術。
小麥莖基腐病、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病蟲害是影響小麥穩產高產的重要生物災害。小麥莖基腐病是我國新發、突發植物疫情,于2012年在河南省焦作市首先發現,隨后不斷擴散蔓延。近5年專家調研發現,該病害在我國廣大麥區特別是黃淮海冬麥區、內蒙古河套春麥區呈持續擴散態勢,嚴重影響我國小麥產業穩健發展。在小麥莖基腐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中,尚存在“規律不清、測報不準、品種不抗、藥劑不靈、認知不足”等科技問題,為此,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和實施了重大科技任務“小麥莖基腐病災變規律與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經有關科研單位和技術推廣部門專家的協同攻關,目前基本查清了我國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分布區域、影響因素以及病原菌優勢種類、毒素污染特征和小麥品種抗病狀況。根據不同麥區病害發生程度的差異,將我國小麥莖基腐病劃分為三大區域,即嚴重發生區、一般發生區和零星發生區;成功篩選出洛麥26、鄭麥6687、中植麥13、豫農908、徐麥2023、西農939、博農307等一批小麥抗病品種;牽頭制定并發布了《小麥抗莖基腐病鑒定評價技術規范》行業標準,為抗病育種提供支撐;研發了基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智能化病害預報器,指導返青用藥,準確率可達75%,填補國內莖基腐病預報空白;創制專用種衣劑和返青噴霧藥劑,防效提高20%以上,已啟動復配新農藥登記;開發新型配套專用施藥噴霧機,實現對靶高效精準施藥,靶向農藥利用率提高10%~20%;提出“內調外療、上控下促”的病害綜合治理策略以及“兩種一晚一噴”(即抗病良種、藥劑拌種、適期晚播、返青期噴藥)的綜合防控技術體系,農業農村部制定和發布了《小麥莖基腐病防控技術指導意見》。有關病害防控策略和技術的示范應用,防病效果達到90%以上,對遏制小麥莖基腐病暴發成災,保障小麥生產安全成效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