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全國玉米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示范縣項目開犁
“出發!”近日,在沈陽市法庫縣依牛堡子鎮崔家屯村的緩坡地上,種糧大戶崔興震大手一揮,5臺大型播種機轟鳴次第出發,開溝、施肥、下種、壓實……沈陽全國玉米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示范縣項目開犁了。
“播兩根壟,空一根壟,通風、透光,還養地。”今年,崔興震共種植4000畝玉米,其中2000畝項目區全部采用“二比空”栽培模式。在壟間,他笑呵呵地說,“株距從清播的9寸變成現在的6寸,還是4080個埯兒。別看1/3的土地‘輪休’,苗一株也不會少,產量不減反增!”
糧食作物單產提升,既關系國家糧食安全,也關系農民的腰包。作為全省產糧大市,沈陽市在去年實施糧食優質示范區建設項目的基礎上,今年啟動全國玉米、大豆、水稻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示范縣項目,覆蓋面積達48.16萬畝。
在項目區,亮相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力機型,推行“家庭農場+示范區”“合作社+示范區”等經營模式,讓農民跟著大戶選品種、學技術、看收益,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和效益提升。沈陽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處處長王宏業說:“項目區玉米畝產力爭比當地平均水平高10%以上。”
法庫的4.81萬畝玉米項目區,有28個千畝核心示范區、2個萬畝超級核心示范區、1個百畝攻關試驗區,輻射10萬畝糧食種植面積。崔興震是種糧的好把式,他的地塊承擔攻關試驗和核心示范雙重任務:東單1331、良玉99、宏碩899等20余個優質高產品種精準對比,“二比空”“大壟雙行”等技術模式集成示范,技術專家也“實時在線”。
“‘二比空’的邊行效應非常明顯,去年畝產就高出普通種植模式8%左右。”法庫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齊蘊榮幾乎“長”在地里,時刻觀察玉米的生長情況。她說,“今年回暖比往年晚了一周,現在春播正當時。咱們將把篩選出的良種、良法運用到國家級示范項目上,繼續給農民打好樣兒!”
攻關試驗—核心示范—輻射帶動,沈陽的綠色高產高效行動以漸進模式,覆蓋“耕種管收”全程,推廣“官方”的新技術,也效行“民間”的土辦法。
早旋地,不丟墑。崔興震也是法庫縣雨田谷物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帶動200多戶糧食種植戶。一個月前,他就旋好地等春播。他扒開地面一層薄薄的浮土,露出濕潤的肥田,說:“現在墑情正好,但最佳播種期也就10天左右,必須搶農時。”
“這臺機器背著9個斗,一天能播600畝。”在崔興震看來,除了選好品種、技術之外,農機的運用也是單產提升的重中之重,“不僅效率高、不誤農時,精度也高,有助于增產。”
“株距6寸,一點不帶差的!”在400多米長的壟上,“鐵牛”不一會兒就跑個來回。蹲在地頭,心里有“數”的崔興震一邊用卷尺量株距,一邊充滿希望地算計著收成。
新聞鏈接
目前,我省糧食種植面積均已處于歷史高位,依靠持續大規模擴大面積增加產量的潛力和空間非常有限,產能提升的主要途徑在于大面積提高單產。
自2023年在兩縣試點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以來,我省堅持高位推進推動,通過深挖品種潛力、完善密植和精準調控技術集成等,為全省糧食產量穩定在500億斤左右夯實了基礎。未來,我省將加快推動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合,推動全省單產大面積提升,進一步鞏固我省農業大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