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慈溪的田間地頭迎來一場特殊的“科技會診”:由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研發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食用豆·大健康:One Health視角下的生態守護與營養革新”產業調研與交流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20余位食用豆類領域專家齊聚,通過田間考察、技術研討與項目對接,共同為慈溪食用豆品種創新與產業升級“開方把脈”,加速科研成果從試驗田走向大市場。
在位于慈溪森林公園的一片5余畝的2024-2026年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秋播區豌豆新品種聯合鑒定試驗項目慈溪基地內,50余種由國家食用豆技術體系專家培育的豌豆試驗品種正接受“嚴苛考核”。考察過程中,專家們對品種的生長勢、抗性狀況及田間一致性進行調研,并圍繞慈溪地區氣候條件下豌豆品種選育和高效栽培提出意見。
“試驗地田間管理良好,雜草控制到位,地塊干凈整潔。”江蘇沿江地區農科所研究員、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南通綜合試驗站站長王學軍在仔細查看豌豆長勢后說道,前期的大風天氣雖然對部分豌豆植株造成了輕度倒伏,但并未對整體生長產生顯著負面影響,表明當地栽培管理對環境壓力的應對能力較強。
據介紹,依托于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的2024-2026年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秋播區豌豆新品種聯合鑒定試驗項目,旨在通過開展新育成豌豆品種在我國秋播區不同生態和栽培條件下豐產性、適應性、穩產性和抗性鑒定,為推廣利用價值和新品種登記提供依據。慈溪試驗地為該項目在浙江省唯一試驗地,由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土壤與生態管理崗位團隊、慈溪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實施。未來3至5年,這些豌豆新品種將在慈溪經歷產量、品質、口感等多維度篩選,最終選出3至5個適配南方秋播區的高產優質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