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中關村綜合科研中心項目總投資12億元,將建成生物育種孵化高兼容性實驗平臺。上海浦東打造現代種業產業集群,亞洲最大植物工廠等多個重大項目上半年開工。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在海南三亞投用,助力海南打造面向全球種業的創新策源地、科研主陣地。
湖南發布“種十條”,加快優異資源利用,建立對口聯系機制,強化金融賦能力度。福建出臺“糧十條”,挖掘擴種潛力,推動單產提升,將重點支持擴大再生稻生產。
山東青島完成2.06億元玉米災后賠付,理賠結案率達96%。云南下達80.72億元資金支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
近期有啥大事?一起來看看!
01
平谷農業中關村綜合科研中心開工建設
2月12日上午9點,平谷區峪口鎮農業中關村綜合科研4號中心施工現場,機械聲轟鳴。作為2025年北京市“3個100”市重點工程,農業中關村綜合科研中心項目正式開工,預計2026年底竣工。
北京市平谷區聯扶實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路明介紹,項目總投資約12億元,將建成生物育種孵化高兼容性實驗平臺,實現動物健康與生物育種領域的實驗、食品合成生物領域的概念驗證和中試功能,主要服務大中小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科研站所等。“項目重點圍繞平谷區‘一港兩翼三鎮全域全場景’發展格局,落實峪口片區‘轉化之翼’的功能定位,承載農業中關村的成果轉化、概念驗證、中試生產等功能,聚焦從1到10的中試驗證放大過程。”
路明介紹,其中的4號中心項目總建筑規模3.89萬平方米,總投資約4.13億元,將建設科研試驗、技術開發、中試生產、產業孵化及技術展廳學術報告廳等配套用房,“4號中心將聚集生物育種和合成生物企業,為入駐企業提供科研物理空間和科技孵化服務。11米超高層中試空間,可滿足各種中試要求。”

農業中關村綜合科研中心項目效果圖。平谷區委宣傳部供圖
02
上海浦東打造現代種業產業集群,多個重大項目上半年開工
浦東新區將建亞洲最大的商業化運營植物工廠;“張江種谷”物理空間建設項目實現年度投資不少于3億元;日本草莓等最新果蔬種源將被引進……記者從2025年上海農業農村投資促進工作會議上獲悉,一批重大農業項目將于今年上半年開工。
“浦東新區將依托‘張江種谷’建設打造現代種業產業集群。”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在作交流發言時介紹,浦東新區積極推動種業科研平臺建設。建立市區聯動推進機制,以浦東新區政府牽頭,市農業農村委、市科委共同參與,做實“張江種谷”工作專班。在項目開工同時將召開面向全球招商發布會;細化完善核心公共平臺建設,預計總投資4億元。同時在項目建設期間,將提供位于張江核心區域內的過渡載體物業,為招商企業做好服務工作,預計上半年將完成載體受讓,投資金額近1億元。引進和培育一批行業領軍的特色優勢種業企業,放大種業科技企業集聚效應。
該負責人表示,浦東新區將加快推進4個設施農業示范片區首發項目落地。萬祥片區建設239畝菠菜種源研發繁育基地,項目投資額3129.54萬元,2月8日將正式開工;大團片區首發項目引進日本草莓等最新果蔬種源及中日桃研所南匯水蜜桃自有品種,打造智慧果蔬產業新標桿,項目投資額2411.90萬元,計劃3月份開工;宣橋片區首發項目擬建清美數智植物工廠,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商業化運營植物工廠,項目投資額8638.35萬元,計劃上半年開工;航頭片區打造特種生菜種源培育和轉化示范基地、GAP認證高標準品牌蔬菜生產示范基地以及連棟大棚生產技術集成創新和熟化驗證示范基地,項目投資額3648.92萬元,計劃上半年開工。
03
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在海南三亞投用
近日,記者從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獲悉,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已建成投用。這將有效助力海南統籌整合種業科技創新資源,打造面向全球種業的創新策源地、科研主陣地。
玉米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也是我國南繁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更是國際種業和中國種業市值最大的一個作物。海南是玉米南繁育種的重要基地,在玉米產業領域和創新鏈方面急需緊跟國內發展重大需求和國際前沿發展趨勢,在支撐性、前沿性和引領性方面開展探索。
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是中國農業大學助力“南繁硅谷”建設、推動種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重大科研平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3月,在各方的推動下,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建設項目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開工建設,項目總建筑面積5.7萬平方米。
“該項目是以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領銜,以創新合作為基礎,助力‘南繁硅谷’建設的一個重點項目,將為國家玉米育種研究提供重要基地。”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中國農業大學有關負責人表示,該校將以該中心為抓手,整合國內國際優質資源,打造國際化科技成果轉化孵化中心,構建“一帶一路”和南南農業合作的高端智庫與國際熱區現代農業智庫,搭建高水平國際科研教育合作平臺。
04
湖南發布“種十條”,進一步壯大湖南現代種業產業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為加快實現種業振興,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日前印發《關于促進種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簡稱“種十條”),進一步壯大湖南現代種業產業。
加快優異資源利用。通知明確,依托種業企業開展種質資源保護、核心育種場建設,加大優異種質資源向陣型企業和優勢企業分發利用。鼓勵開展育種創新,支持種業龍頭企業牽頭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企業研發投入、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等按規定予以補助。支持企業引進培養科技人才,打通種業企業科研人才晉升通道,落實省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有關政策。
建立對口聯系機制。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為企業在金融、市場、技術、人才、營商環境等方面提供服務。強化現代化制種基地建設,支持種業企業參與南繁科研育種園、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創新基地等建設。健全財政政策扶持體系,鼓勵優勢種業企業積極申報省級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國家級制種大縣獎勵、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等項目。
強化金融賦能力度。加大貸款貼息、保險支持力度,提升種業企業融資便利度,設立岳麓山種業創新基金。支持優質種業企業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掛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加快種子企業“走出去”,為企業對外經貿合作提供便利。持續凈化種業市場,進一步規范品種管理和試驗監管,嚴格落實新修訂的水稻品種審定標準,營造良好種業市場生態。
05
福建省出臺“糧十條”,重點支持擴大再生稻生產
為調動抓糧種糧積極性,鞏固糧油生產穩定發展良好態勢,福建省農業農村廳、財政廳日前出臺2025年糧油生產十條措施(下稱“糧十條”)。
今年,福建省糧油生產工作的總要求是“穩面積、提單產、強政策、增產能”,全年應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255萬畝、產量511萬噸,大豆面積52.8萬畝,油料面積126萬畝。聚焦全年目標任務,“糧十條”強調應堅持穩面積與提單產雙向發力。
在挖掘擴種潛力方面,采取推進撂荒耕地復耕種糧、補充耕地復墾種糧、輪作間作套種糧食等措施,重點支持發展稻-豆-薯、稻-稻-蠶豆、再生稻等一年多熟種糧模式的規模種植主體,著力提高復種指數。其中,再生稻是福建省近年來大力推廣的水稻生產方式,去年全省推廣面積已超18萬畝。今年,“糧十條”再次重點支持擴大再生稻生產,提出從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中安排資金,對再生稻種植戶給予每畝20元催芽肥補貼,鼓勵縣級統籌資金,適當提高補助金額。
在推動單產提升方面,推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融合,推動全省糧油作物大面積均衡增產,提高單產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新的一年,福建省將繼續組織實施糧食產能區增產模式攻關與推廣、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等項目,建設一批百畝田、千畝方、萬畝片高產高效示范樣板。
為調動地方抓糧與農民種糧“兩個積極性”,“糧十條”配套“真金白銀”。
“糧十條”提出,持續強化扶糧政策,在及時兌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中央惠農政策基礎上,實施省級糧油規模種植獎補政策。該政策將對規模種植早稻并連作晚稻3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按早稻實際播種面積給予每畝最高200元獎補;對標準鋼架溫室大棚輪作種植單季稻6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按實際種植面積給予每畝最高100元獎補。為發揮“指揮棒”的作用,省級財政將對糧食生產任務完成好、貢獻大的3個縣(市、區)省各獎勵1000萬元。
此外,“糧十條”還聚焦強化設施裝備支撐、提高糧油種植效益、大力發展專業服務、強化防災救災減損、加大金融服務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福建省全面實施水稻和玉米完全成本政策性保險。“糧十條”提出,今年鼓勵各地探索開展水稻、玉米種植收入保險以及大豆、甘薯、薏米等特色糧油作物種植保險,提高糧油生產風險保障水平。
據悉,2024年,全省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266.6萬畝、總產量514.4萬噸,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實現面積、總產、單產“五連增”。
06
青島市完成2.06億元玉米災后賠付
農業保險為種植戶“遮風擋雨”的作用正日益顯現。近日,記者自青島金融監管局獲悉,2024年夏秋之交,青島遭遇60年一遇的強降雨,青島市玉米受災嚴重。青島金融監管局強化監管引領,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凝聚多方合力,指導轄區承保公司精準施策、積極應對,有效推動玉米保險理賠服務平穩有序開展。截至2月5日,理賠結案率已達96%,支付賠款2.06億元,有效補償了玉米種植農戶的經濟損失,助力農業生產恢復。

災情發生后,青島金融監管局召開現場督導會,印發專項通知,要求承保公司高質效完成玉米理賠。指導青島市保險行業協會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統一調度全市查勘理賠進展,及時解決困難問題,確保有序推進、風險可控;青島還首創市縣兩級總分牽頭的工作機制,由農險工作經驗豐富的承保公司總牽頭全市玉米理賠,各縣域分別確定一家承保公司具體牽頭。牽頭公司積極發揮作用,密切溝通聯動,同步查勘、測產、賠付等時間進度,共商解決困難問題,凝聚行業力量合力推進;青島金融監管局還指導各牽頭承保公司結合區域實際,討論制定了玉米大災理賠流程和測產方案。指導承保公司發布防汛防災預警信息,制定《秋糧作物救災減損工作方案》,開展防災減損技術指導和風險排查,助力防災減災。推動承保公司采用“移動終端+衛星遙感+鳥瞰無人機+線下驗證”四位一體查勘定損模式,引入農業專家組成122個工作組,投入無人機40多架、人力5000多人次,搶抓農時,迅速開展查勘測產工作,并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受災情況,為玉米精準理賠打牢基礎。
下一步,青島金融監管局將督導承保公司強化多方溝通聯動,加快未決玉米理賠進度,做好農戶解釋溝通,做到應賠盡賠,全力保障農戶合法權益。強化央地協同,推動全市農險進一步“擴面、提標、增品”,更好地為廣大農戶做好保險保障服務。(青島日報
07
云南下達80.72億元資金支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據云南省財政廳官網消息,為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近日,云南省財政廳下達中央農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80.72億元,支持各地規劃實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項目,為盡快形成有效實物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資金重點用于五方面:一是支持耕地建設與利用。下達資金49.37億元,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增強農田防災、減災、抗災能力,有效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二是支持糧食生產保障。下達資金2.41億元,用于小麥“一噴三防”、擴種油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糧油等重點作物綠色高產高效,穩步提高云南省糧食和大豆油料產能及自給率。三是支持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下達資金6.14億元,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高素質農民培養和農業信貸擔保業務補獎等,推動糧食生產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提高發展效益和競爭力。四是支持農業產業發展。下達資金15.71億元,用于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種業發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畜牧業發展等,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水平,提高農業生產聚集度,強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供給能力。五是支持農業生態資源保護。下達資金7.09億元,用于地膜科學使用回收、漁業資源保護、草原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等,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性發展。
來源丨農財君綜合整理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