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具有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和發展優勢,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226萬hm²以上,產量在1850萬t以上,占全省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50%和70%,主要以中稻(含一季晚稻)為主,種植面積近200萬hm²,其產量占水稻總產量的90%,遲熟中秈類型品種占據了湖北省水稻生產的主導地位。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良種是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根基,是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關鍵抓手。隨著品種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育種水平的提升,水稻品種類型不斷豐富,品種數量日益增多,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為了解21世紀以來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信息,助力水稻品種培育和產量提升,本文整理了2001-2024年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的相關資料,對其類型、選育單位、主要農藝性狀、米質、稻瘟病抗性等進行分析,以期了解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主要性狀的變化趨勢,為今后湖北省中稻品種的選育和品種管理提供理論參考。
1.審定水稻品種數量與類型
2001-2024年湖北省共審定了297個遲熟中秈水稻品種,其中2001-2015年的3個時期審定品種數量相對穩定,為30~37個,合計99個,2016-2024年2個時期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數量快速增長,共計198個,2016-2024年年均審定品種數量是2001-2015年的3.3倍(表1)。湖北省2020年首次審定省級聯合體試驗渠道品種,2020-2024年省級聯合體試驗渠道共審定了49個遲熟中秈水稻品種,占比40%,自主試驗渠道品種通過審定是湖北省水稻品種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2001-2024年湖北省審定遲熟中秈常規稻品種12個,雜交稻285個,品種類型以雜交稻為主、常規稻為輔,雜交稻品種占比近96%。2001-2005年三系雜交稻占主導地位,2006-2010年兩系、三系雜交稻品種數量相當,2011年以后兩系雜交稻品種數量明顯多于三系雜交稻,且兩系雜交稻數量增速快于三系雜交稻,2016-2024年審定的兩系雜交稻品種數量是三系雜交稻的2.4倍。從雜交稻來源看,兩系雜交稻品種180個,使用的不育系有77個,三系雜交稻品種105個,使用的不育系有56個,表明湖北省審定雜交稻品種的不育系來源較廣。兩系不育系中,廣占63S(含廣占63-4S)所配組合的品種最多(15個),其次是C815S(10個)、華1228S(9個)、E農1S(8個)、全1S(7個)、深08S(7個)、創5S(6個)、襄3S(6個)、EK2S(5個)、培矮64S(5個);三系不育系中,荃9311A所配組合的品種最多(23個),其次是巨風2A(8個)、Ⅱ-32A(7個)。
2.審定水稻品種的選育單位
由表2可知,品種選育單位性質發生了較大變化,企業逐步成為品種選育的中堅力量。2001-2005年科研院所參與選育的品種居壟斷地位,同期占比近90%;2011年起企業選育的品種數量快速增長,占據主導地位,2016-2024年第一選育單位為企業的品種占比近75%。水稻商業化育種成效明顯,是我國商業化育種發展水平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發展前景最好的主糧作物之一。

審定品種數量最多的10家單位(第一選育單位)中有4家科研院所和6家企業,依次為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23個)、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子公司(19個)、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子公司(17個)、華中農業大學(12個)、湖北省種子集團有限公司(10個)、武漢大學(8個)、襄陽市農業科學院(8個)、中墾錦繡華農武漢科技有限公司(8個)、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及子公司(8個)、湖北農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7個),這10家單位共審定了120個品種,占審定品種總數的40.4%。
3.審定水稻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
2001-2024年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平均產量穩步增長,每hm²平均產量由8408.2kg增長到9857.7kg,增加了1449.5kg,增幅17.2%(表3)。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產量水平的不斷提高主要得益于每穗總粒數的持續增多,由150.8粒穩定增長到189.9粒。其他農藝性狀中,全生育期天數略有減少,由137.1d減少至133.3d,株高、有效穗數、穗長、千粒重變化相對不明顯。

4.審定品種的米質情況
由表4可知,2001-2024年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有132個米質達到國標優質三級或部標三級及以上,占比44.4%;審定品種的優質率以2006-2010年最高,為78.4%,其次是2011-2015年,為63.3%;2016-2020年審定品種的優質率最低,為27.1%,可能是因為2006-2015年審定了多個由廣占63S(含廣占63-4S)、培矮64S配組的品種,品種米質優,提升了湖北省遲熟中秈水稻品種的優質率,并且2016年、2018年的高溫天氣導致當年參試品種米質較差。

結合米質評價標準,對品種米質主要指標進行分析,發現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直鏈淀粉含量整體呈下降趨勢,由2001-2005年的19.2%下降到2021-2024年的15.3%,2016-2020年最低,為14.4%;膠稠度整體呈上升趨勢,由2001-2005年的59.8mm增長到2021-2024年的72.3mm,其中2016-2020年最高,為74.2mm;稻米粒型略有變長,2001-2010年長寬比為3.0,2011-2020年長寬比增加至3.2;出糙率、整精米率、堊白度變化規律不明顯。
根據NY/T 593—2021《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分析2019-2024年審定品種整精米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堿消值、透明度等6項指標達到優質稻標準的比率,發現堊白度達標率最低,僅為16.7%~54.2%,與當年品種優質率非常接近,其次堿消值達標率也較低,為54.2%~76.5%,其他指標達標率水平較高,基本上在90.0%以上(表5)。說明影響湖北省遲熟中秈水稻品種米質的最主要指標是堊白度,其次是堿消值。

5.審定品種的稻瘟病抗性
稻瘟病是水稻生產的重要病害,由表6可以看出,2001-2010年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稻瘟病抗性級別以9級、7級為主,沒有抗稻瘟病品種通過審定,2011-2015年審定了4個稻瘟病抗性級別為3級的品種,2016-2024年審定了101個稻瘟病抗性級別為1級、3級的品種,占比51%,稻瘟病9級的品種逐漸減少,表明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稻瘟病抗性明顯提高。

討論與結論
1.審定品種數量增長迅速
近年來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數量增長較快,一是因為國家鼓勵品種創新,選育單位加大科研投入,新選育品種數量激增;二是綠色通道、聯合體試驗等自主試驗渠道的開通,為新選育品種提供了更多的參試機會,審定品種數量增多。據統計,當前自主試驗渠道審定的品種數量較多,2023年國家水稻自主試驗渠道審定品種數量占比88%,同期湖北省水稻自主試驗渠道審定品種數量占比54%。隨著我國品種審定制度的完善,種業實現了由計劃供種向市場化經營的轉變,促進了種業科技創新與市場主體發展壯大,數量不足的局面得到根本轉變,豐富的品種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目前,品種已經由“夠不夠”轉向“好不好”階段,應緊盯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標,提升品種質量、選育出綜合特性強的品種。
2.雜交稻品種居主導地位
雜交水稻與常規稻相比具有突出的雜種優勢,湖北省雜交水稻品種數量和推廣面積均居主導地位。2011年以來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兩系雜交稻品種數量明顯多于三系雜交稻,生產上兩系雜交中稻也占據優勢,影響較大的有隆科638S、晶4155S、荃211S、華瑋338S、C815S、1892S等不育系配組的品種,而三系雜交中稻相對較少,影響較大的有荃9311A、兆A等不育系配組的品種。三系雜交水稻和兩系雜交水稻是水稻雜種優勢的主要利用方法,遺傳背景相同的兩系、三系雜種優勢的大小不存在優劣差異。與三系不育系相比,兩系不育系選育世代少、配組自由,但兩系不育系育性易受環境影響,且抽穗揚花時對高低溫的反應比三系不育系更為敏感,為保障雜交水稻用種安全,建議加大三系雜交稻品種尤其是三系不育系攻關力度。
3.高產優質品種需求迫切
1985年至今,我國雜交水稻主要品種大約經歷了6次更新換代,無論品種如何更替,高產、優質既是育種家永恒的育種目標,也是農民選種用種的標準。從2001年以來,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稻品種產量持續增長,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2021-2024年湖北省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優質率為45.1%,一方面是因為遲熟中秈水稻品種抽穗揚花時湖北正處于盛夏高溫,米質尤其堊白度受環境影響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水稻育種種質資源創新不足,亟需篩選和創制對高溫環境鈍感的優質水稻資源。遲熟中秈品種對湖北省水稻生產十分重要,所以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選育高產、優質中稻品種應是育種家的主攻方向。
4.水稻品種抗性持續提升
稻瘟病是影響水稻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不僅造成產量減少,還嚴重影響水稻品種品質。近年來湖北選育出了多個含有抗稻瘟病基因的不育系、恢復系,審定品種的稻瘟病抗性有了長足進步,2016-2024年湖北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稻瘟病抗性級別在3級及以上的品種占比51%,有效保障了湖北省農業生產安全。考慮到現有品種稻瘟病抗性丟失、抗性不穩定以及品種更新換代快,給水稻的安全生產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因此湖北省在水稻品種選育上仍需重視抗病品種的選育。
?本文節選自《湖北省2001-2024年審定的遲熟中秈水稻品種特征特性分析》
?作者:顧見勛,王新剛,譚小莉,陳蔡雋
?單位:湖北省種子管理局
?刊于《中國種業》2025年第2期69-72,83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