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種子企業兼并重組,加強生物育種創新,加快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保障蔬菜種源安全,推動加工專用糧規模化生產……
近期,全國約31個省級行政區陸續召開地方兩會。多地政協委員聚焦種業振興,為推進地方種業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建言咨政。一起來看看!
01
河南省政協委員連建偉:鼓勵種子企業兼并重組
在2025年河南省兩會上,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淇花食用油公司董事長連建偉帶來《關于加快種業發展的建議》的提案。他表示,河南省是農業生產大省、用種大省和制種大省,但還不是制種強省。河南種業發展還沒有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種業企業綜合競爭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這主要體現在:一是高層次科研人才不足。一線科研人員年齡偏大,人才斷層,種業科研缺乏核心競爭力,后續科技創新活力不足。二是硬件設施相對薄弱。種業公司實驗室雖然具有一定的基礎,但在尖端育種技術上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現有設施條件遠遠不能滿足日新月異的生物育種技術要求。三是種畜禽生產能力總體不高。多數種畜禽生產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基礎設施薄弱、選育和培育手段落后,缺乏自主育種能力,高代次良種依賴從國外引進的局面未從根本上扭轉。
連建偉表示,在新一輪世界種業變革中,河南省更應發揮在小麥、玉米、花生等領域的育種優勢,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河南現代種業體系。他建議,要持續加大對種業振興的項目扶持。建議省級層面統籌現代種業發展工程、農業科技、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農機購置補貼等專項資金,逐步增加種業扶持資金,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種業。加大對育種企業的貸款貼息、標準化補貼、引種補貼等政策傾斜和支持,提高種子生產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連建偉表示,還需加快推動種子企業做大做強。他建議省級層面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種子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資源聚集。支持種子企業牽頭或參與組織實施種業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等項目,解決種業發展“卡脖子”問題,搶占種業制高點,保持河南種業領先地位。并推動種子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企業建立新品種示范網絡,完善種子市場營銷、技術推廣、信息服務體系,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02
山東省政協委員張忠華:加強生物育種創新,完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種源安全關乎國家戰略安全。近年來,山東省政府高度重視種業的發展。2024年12月,山東制定了 《山東省生物育種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25—2027年)》,明確了種業創新的重點領域、主要目標和具體舉措。
目前,山東省種業研發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培育了一定數量新品種,對山東農業高質量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支撐作用。但是,部分農作物品種如高端番茄、甜椒、大蔥、胡蘿卜等,種子的對外依存度依然較高,種業科技創新體系亟待加強。
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建議:加強種業基礎研究和頂層設計,定期梳理山東省種業短期、中期、長期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選擇重要、特色作物,引導和統籌主要科研力量有針對性攻關。優化科研經費資助和考核體系,加大長周期穩定支持力度,對選定的作物圍繞育種的上中下游進行全面布局,從源頭加強種業創新。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對種業的支撐,比如在省自然基金支持的項目中,設立企業、科研院所等育種單位關心的科學問題指南方向,匯聚各方優勢資源,助力攻克長周期、“卡脖子”育種難題,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
“希望通過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速生物育種進展,做強我省農業種質芯片,為端牢‘中國飯碗’注入強勁動力。”張忠華委員說。
03
山西省政協委員李靈芝:加快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
農業振興,種業先行。山西省政協委員,民盟山西農業大學委員會主委、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山西農業大學番茄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靈芝深耕農業研究領域數十年,深知良種資源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商業育種,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更是意義重大。
李靈芝介紹,同傳統育種體系相比,商業化育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具備信息和育種資源共享的機制,并且與產業結合更加緊密。當前,山西省商業化育種體系發展取得了明顯進展,但相比種業市場產業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競爭力仍顯不足,大規模產業化推廣應用的進程也較為緩慢。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議盡快制定出臺山西省生物育種產業發展促進條例等相關政策,積極推進生物育種創新平臺建設,實施種業強企戰略,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山西省種子資源信息平臺,對種子的來源、研發過程、知識產權歸屬等信息進行詳細記錄,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加快構建我省商業化育種體系,大力推動種業振興。”李靈芝說。
04
貴州省政協委員孟平紅:深化蔬菜種業振興行動,保障蔬菜種源安全
一棵菜,關系著農民增收致富的希望,蔬菜產業不僅為農民鋪設了寬廣的就業之路和增收之途,更賦予了鄉村勃勃生機與無限活力。
為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省政協委員、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副主委孟平紅建議省科技廳、農業農村廳、財政廳、發改委等農業相關部門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加強支持蔬菜“拳頭”品種培育力度。圍繞選育高產、優質、抗病抗逆新品種,支持開展蔬菜新品種選育和良種擴繁。
同時,孟平紅建議要建立政策保障,加快構建科企協同的蔬菜種業科技創新中心,建立研發與推廣協調推進的工作責任機制,加快推進科企合作。加快建設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加大貴州自動化育苗設施和技術裝備的研發投入,整合現有閑置或利用不充分的設施大棚,以科研院所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建立貴州蔬菜健康種苗繁育技術體系,加速提升優良品種種苗供應能力。建設現代化良種繁育基地,提高自育良種保供能力。發揮“土專家、田秀才”作用,加強技術培訓指導,示范推廣良種良法。
此外,要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力度,凈化種子企業和銷售市場。農業執法部門和種子管理部門加強《種子法》等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強化監督管理,防范違規品種投放市場,嚴把蔬菜良種市場準入關;技術推廣部門深入基層開展引種試驗示范,指導農民正確選擇品種。通過多方協作,解決市場上品種多、雜、亂,農戶選種難等問題。
05
四川省政協委員蔣開鋒:推動加工專用糧規模化生產
四川是中國濃香型白酒的核心產區,誕生了五糧液、劍南春等知名白酒品牌。但在2024年的調研中,四川省政協委員蔣開鋒發現許多企業依然存在加工專用糧供應不足的問題。
“今年,種業振興、國家糧食安全依然是我關注的重點。”蔣開鋒是德陽市政協副主席、民盟德陽市委會主委、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長,長期在水稻遺傳育種科研一線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和新品種產業化示范工作,已獲植物新品種權18項,培育100多個新品種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
“全省每年都有上百萬畝加工專用糧的需求,但其中許多加工企業卻找不到優質的穩定糧源。”蔣開鋒認為,推動加工專用糧規模化生產首先需要投入更多科研力量研發出好的品種;第二需要建設加工專用糧發展基地,形成規模化的種植;第三需要各地政府承建平臺,完善糧食收儲環節,解決企業收糧、存糧的問題。
多年深耕水稻遺傳育種研究,蔣開鋒發現,當前農業的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變革。“小農越來越少,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已成必然趨勢。”他說,這對品種的選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使新品種能夠適應農業機械化生產。此外,農業“綠色轉型”也是未來的基本方向。
06
浙江省政協委員汪琰斌:延長育種科研項目周期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浙江省政協委員、寧波鄞州區政協委員、姜山歸本水稻農場負責人、省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員汪琰斌表示,浙江省種質資源豐富、創新優勢突出,取得了一系列種業科技創新成果。但是,當前浙江省種業創新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如科研周期與研發需求脫節、科研經費配置周期短、科研創新深度不夠等。
為此汪琰斌建議:延長科研項目周期,保障品種培育進程。統一延長種業科研項目周期,保證科研工作能夠覆蓋品種研發的全進程,避免因周期過短導致試驗環節無法完成的科學性斷裂問題。同時,配套調整科研項目管理模式,建立靈活的上下銜接機制,確保已啟動的項目能夠順利進行后續攻關和成果轉化。
優化科研經費配置,提升資金保障水平。持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比例,特別是提升戰略性基礎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的經費支持力度,鼓勵科研團隊開展原創性和系統性攻關。穩定經費撥款模式,改進經費分配方式,突出支持高風險、高價值的種業科研項目。設立科研專項資金,并對基礎性和公益性較強的種業科研項目設立風險補償機制。
建立健全考核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落地。同步設置科學合理的分階段考核機制和成果驗收機制,確保科研工作科學性和連續性。通過設立創新獎勵、提供成果轉化支持等措施,分階段開展科研績效評價和考核,并在項目經費分配中引入競爭機制,促進種業科研成果轉化、落地見效。
夯實種業人才支撐,壯大科研人才力量。制定育種科研領域專項人才計劃,積極引進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和服務政策,為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更多關注科研價值、創新深度及長久貢獻度等,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創造力。
來源丨農財君綜合整理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