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冬季低溫寡照的寒冷天氣,使得不少農作物生長陷入停滯,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尤其是在蔬菜種植領域,許多喜溫植物在這樣的環境下難以存活,市場上新鮮番茄的供應也隨之大幅減少。然而,在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的玻璃大棚內,卻呈現出與外界截然不同的景象,處處洋溢著盎然生機。
踏入這座充滿奧秘的大棚,仿佛進入了一個五彩斑斕的番茄王國。采用椰糠栽培的櫻桃番茄枝繁葉茂,粉色、橙色、桃紅色的果實沉甸甸地掛滿枝頭,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誘人的光澤,顆顆飽滿圓潤,讓人看了就垂涎欲滴。摘下一顆放入口中輕輕咀嚼,鮮嫩多汁的果肉、酸甜適中的口感,瞬間在味蕾間綻放,那美妙的滋味,令人贊不絕口。
誰能想到,這一顆顆看似普通的番茄,背后卻凝聚著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科研團隊長達20多年的心血與汗水。多年來,重慶設施大棚在冬季的利用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本地番茄在10月至次年3月期間幾乎從市場上消失,種植經濟效益也難以達到預期。為了攻克這一難題,打破冬季農業發展的瓶頸,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資源創新團隊的資源創新團隊與茄科團隊攜手,開啟了一場艱苦卓絕的科研攻關之旅。一個團隊憑借其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深厚積累專注于技術研發,另一個團隊則憑借對茄科植物的深入研究,全力鉆研品種培育,兩個團隊雙管齊下、緊密配合,向著共同的目標發起沖擊。
在無數個日夜的辛勤付出后,他們的努力終于結出了累累碩果。耐低溫、著果率和轉色率高的新品種番茄成功誕生。這些新品種涵蓋了櫻桃番茄、口感番茄、菜番茄等多個品類,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其中,櫻桃番茄憑借其耐儲藏和運輸的突出優勢,在市場上迅速嶄露頭角,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去年8月育苗、9月定植的櫻桃番茄,當年10月就開始收獲,并可一直持續至今年6月。如今在大棚里已經進入了豐產期,每周都能采摘。令人驚嘆的是,盡管采摘頻率如此之高,番茄的口感和外觀卻絲毫不受影響。每一顆番茄依然保持著飽滿的形態和鮮美的味道,這背后離不開科研團隊在栽培技術上的大膽創新。
在栽培方式的選擇上,科研團隊摒棄了傳統育苗基質配方中不可再生的草炭,轉而選用可重復利用的椰糠。椰糠作為一種新型的栽培基質,不僅環保性能優越,而且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出了諸多優勢。一旦出現污染問題,只需將受污染的椰糠整體更換,就能迅速解決問題,極大地降低了種植風險。此外,由于長期連作的土壤容易引發各種土傳病害,且部分大棚的土壤存在污染或質地條件不佳等問題,采用基質栽培的方式,更能為番茄生長營造出一個健康、穩定的環境。事實證明,這一決策是無比正確的。采用椰糠栽培的番茄,不僅生長態勢良好,而且品質上乘,成效顯著。
重慶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資源創新團隊領隊鄭陽在介紹成果時難掩自豪之情:“我們在品種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即便在棚內溫度低、保溫性差、光照不足的條件下,新品種耐低溫番茄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口感,坐果率高,轉色效果也十分出色。”這一突破意味著重慶的冬季農業生產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值得一提的是,冬季低氣溫雖然給農作物生長帶來了挑戰,但對于反季節番茄來說,卻也有著獨特的優勢。由于氣溫較低,番茄生長速度放緩,灌溉和施肥的次數相應減少,這不僅降低了種植成本,還讓番茄的生長過程更具可控性。科研團隊深知這一點,他們精心調配了20多種“營養餐”,為番茄生長提供了專利施肥配方和科學的管護技術支撐。從播種到收獲,每一個環節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和嚴格把控,確保每一棵番茄都能在最佳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目前,這些耐低溫新品種番茄已在潼南、璧山、銅梁、萬州、奉節等多個地區進行示范種植。在潼南的種植基地,農民們親眼見證了新品種番茄的強大生命力和高產潛力,紛紛對其贊不絕口。在璧山,種植戶們通過采用科研團隊提供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實現了番茄產量和質量的雙豐收,經濟效益顯著提升。銅梁、萬州、奉節等地的種植戶們也在積極嘗試種植這些新品種番茄。
相關負責人表示,耐低溫新品種番茄的成功培育與推廣,意義深遠。它不僅填補了重慶冬季市場上新鮮番茄的空白,讓市民們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品嘗到美味的本地番茄,更為重慶的冬季農業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契機。隨著這些新品種在更多地區的推廣種植,將有力地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重慶農業產業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