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羅雄街道的1.5萬畝制種玉米全面完成采收交售,種農們迎來了豐收的喜悅。龔昌林是幸多祿村的村民,自2023年大天種業進駐以來,他便加入了制種行列。今年,他憑借積累的種植經驗,在村里種植了308畝制種玉米,收入可觀。
走進玉米制種基地,筆者看到滴灌設備整齊地排放在地膜上,這就是玉米制種種植大戶王晨曦采用新模式的玉米制種基地,技術支撐帶來高收成,畝產700余公斤的產量,省去了除草的人工,調節了制種玉米所需的水分和養分。
“2024年畝產達到了600多公斤,雖然山上因為一些原因產量稍低,但平均畝產也有500多公斤,純收入能有十多萬元。”龔昌林說。
玉米種植不僅為種農帶來了可觀的收入,還帶動了當地群眾的就業。在播種、催肥和收獲等關鍵時期,各種植大戶吸納了大量群眾就近務工,增加了農戶的收入來源。勞牙存是脫貧戶群眾,她家的土地全部流轉了出去,兒女都外出打工,她便留在家里照顧孫子讀書,同時也在龔昌林家幫忙做活。
“平時一天有100元錢,當天收工就付錢。采收的時候計件付錢,一天有一兩百元,收得快的人能拿到300多元。”勞牙存高興地說。她表示,雖然沒有仔細算過收到多少工錢,但應該不低于1萬元,這對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通過“院壩協商”的牽引和助力,當地把發展制種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特色產業來抓,積極支持企業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通過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科技支撐的組織管理形式,不斷優化壯大制種產業基地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