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氣象臺報道,預計未來10天(7月31日至8月9日),新疆盆地、黃淮南部、江漢、江淮、江南等地有7-10天日最高氣溫35-38℃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最高氣溫有39-40℃。建議:新疆、江淮、江南等高溫熱害風險較高地區可適當采取灌溉、噴水及噴施葉面肥等措施,防止或減輕高溫的不利影響。此外,各地要做好病蟲害監測與防控工作。
◆玉 米◆
補施花粒肥。主要是追施氮肥,以提高葉片光合效率、延長葉片功能期。可以畝施尿素10公斤,趁降雨前追施,以提高肥效。也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尿素等混合液,延長葉片光合時間,促進光合產物積累,增加粒重。
預防病蟲害。玉米田間濕度大、溫度高,風雨天氣較多,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要密切關注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抓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掰除多余果穗。目前玉米品種多數是單果穗品種,發現多穗植株,應當組織人員盡早把多余的果穗掰掉,每株玉米只保留1-2個果穗,避免消耗養分。
適期晚收。適期晚收可以延長灌漿時間,有利于干物質積累,充分發揮品種的高產潛力,增加粒重,提高產量。建議一般地塊在9月底10月初收獲,高產地塊在10月10日前后收獲。
◆水 稻◆
堅持科學灌溉。對當前處于分蘗期的單季晚稻要注重擱田控苗,成熟期早稻要保持田塊干燥,其中晚熟早稻要濕潤灌溉,已移栽的連作晚稻要薄水灌溉,防止盲目漫灌。
統籌調配水資源。加強與水利部門配合,統籌農業生產用水與其他用水關系,積極協調配置農業生產用水。做好稻田溝渠維修、清淤工作,減少漏水損失。
抓好補種改種。對因干旱造成成塊枯死的田塊,抓緊補種連作晚稻,或改種旱糧、蔬菜等作物,防止出現荒蕪。
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控。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選用對口藥劑及時防治,重點防治二化螟、白葉枯病和其他蟲草害。
◆中藥材◆
科學灌水。白術、玄參、桔梗、益母草、白花蛇舌草、紫蘇、生姜、溫郁金等中藥材基地,在早晨或傍晚溫度下降時引水澆灌,采用畦溝灌跑馬水,勿全田漫灌。
修剪降溫。金銀花、梔子等中藥材,可對植株進行修剪,調整樹形結構,減少葉片水分蒸騰。
遮陽覆蓋。對鐵皮石斛、三葉青、黃精、白及、重樓等喜蔭中藥材采,要加蓋遮陽網,減少陽光輻射,達到降溫、保濕的作用。同時,早晚霧噴水,并適當延長噴水時間,提高空氣濕度,降低田間溫度,創造適宜生長的環境。
樹盤覆蓋。對未封行的厚樸、銀杏等木本藥用植物,用秸稈、雜草、綠肥、甘蔗渣等覆蓋樹盤,覆蓋物應離樹干10厘米左右、厚約10厘米。
田間管理。適當施用有機肥,追稀肥,不可使用濃縮肥,以防氣溫過高燒毀植物葉片及心芽。
◆食用菌◆
適時制棒接種。提倡用冷涼水拌料,基料含水量要適中,筒袋規格15×55厘米的黑木耳料棒重量以1.6公斤為宜。拌料后及時裝袋滅菌、防酸化,盡量在2小時內滅菌。菌種使用前做好質量檢查,接種安排在早晚時段氣溫較低時進行,并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要求。
遮陽降溫、通風發菌。選擇適宜的越夏場所。室外越夏應在棚外加蓋遮陽網,加強通風降溫;室內越夏應選擇在干燥、陰涼、通風的底層房間養菌。同時,要做好發菌場所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遮陽降溫,加強通風。采用遮陽噴淋或濕簾或軸流風扇或引入跑馬水降溫。加強發菌場地通風,通風換氣散熱應在早晚進行。減少菌棒搬動,加強刺孔管理。盡量少搬動菌棒,推遲刺孔放氣。確需刺孔放氣的,選擇在早晚時段分批少量進行。同一發菌場地,分批進行菌棒刺孔,防止高溫燒菌。及早做好菌棒散堆、排場。選擇室內或室外通風散熱好的場所完成散堆、移堆,注意輕拿輕放,避免振動菌棒,并安排在早晚時段進行。
處于出菇階段的,加強通風降溫,防止高溫減產;有控溫設施的,適時通風,防止品質下降。
(本組稿件由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黨菲參考《農村信息報》、農業農村部官網、科普中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