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為歲首,農為行先。4月23日,在河北省辛集市馬蘭農場3000畝試驗田里,小麥茁壯,長勢喜人。
麥田間,幾名頭戴草帽的技術人員正為小麥做去雄“手術”。他們撥開小麥抽出的新穗,捏住一個小穗,熟練地剪去頂端的1/3,然后用鑷子從穎殼里夾出三個針尖大小的雄蕊。完成一整穗上所有小穗的去雄后,技術人員在雜交袋上填寫好母本和去雄日期,再將整穗套袋、封袋。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去雄只是小麥雜交的第一步,去雄之后,等小麥進入揚花期,還要用父本小麥的花粉,給母本小麥進行人工授粉。”辛集市馬蘭農場負責人武金燚說,多產糧、產好糧,種子是關鍵。
走進新品種展示田,一株株小麥呈小型方陣緊密有序排列,各方陣因展示的品種不同,呈現出高低錯落的不同形態。年過七旬的河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郭進考正在田間查看小麥長勢,不時還掏出尺子,測量小麥的“身高”。
一條麥壟將相鄰的兩片麥田隔開,郭進考在麥壟上站定:“看這兩片麥子,差別明顯不明顯?”他右手邊是普通小麥品種,莖稈高,穗小;左手邊是節水高產小麥“馬蘭1號”,莖稈矮,穗大。
精耕細作,良種是關鍵。“‘馬蘭1號’這個品種根深葉茂利于節水抗旱,麥稈兒比較矮,抗倒伏能力強,利于高產,要說最大的特點就是畝穗數多、穗粒數多、千粒重高。”郭進考說,品質優異的麥穗,一株能結出近百個麥粒,且粒粒飽滿,“咱這苗子,我來看一次就高興一次。”
有效提升糧食產量,光有“良種”還不行,還得有耕種的“良法”。
“只有新品種,沒有新技術新裝備的加持,也達不到高產的效果。良種良法相配套,小麥高產才有底氣。”郭進考認為,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農人“四新”融合發力,才能有力支撐糧食單產提升。他舉例說,馬蘭農場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推廣土地深耕、精細整地、精準播種、科學施肥、農田節水等關鍵技術。同時,使用精量播種機、鎮壓鋤劃機、植保無人機等新型農機裝備,大幅度提升了小麥播種管護的質量。
谷雨麥挑旗,防治正當宜。隨著氣溫回升,各種小麥病蟲害也逐漸進入流行期。不同于以往人工施藥防蟲的老方法,如今田間精準施藥更多采用了節時省工的無人機噴灑方式。
“無人機噴藥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不過近年來通過科學研究藥劑配比,對于藥劑的用量和功能實現了全面優化,農藥使用量更小,環境污染更少。”地頭上,伴隨著植保無人機的轟鳴聲,武金燚指揮工人對小麥進行飛防作業。
小麥生長中后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重點要做好“一噴三防”作業。郭進考叮囑,一旦發現小麥條銹病病點,及時進行噴藥,遏制大面積暴發流行;抽穗揚花期全面精準預防小麥赤霉病;灌漿期依據病蟲監測結果,將殺菌劑、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及葉面肥等科學配制、混合噴施,防病治蟲,預防干熱風和早衰,確保小麥穩產增產。
“河北省冬小麥去年因為播種基礎好,墑情也比較好,苗情達到常年較好水平,為夏糧豐收打下了良好基礎。”郭進考告訴記者,從目前來看,今年小麥抽穗比常年早3至5天,這樣延長了灌漿時間,對提高粒重有利,在持續加強小麥田間管理前提下,后期如果不發生較大自然災害,可以說今年小麥豐收在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