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是一種廣譜滅生性除草劑,因為除草效果好、毒性低、價格便宜,且在土壤中易分解、環境友好,成為全球農業生產中使用最為普遍、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劑,至今已應用40余年,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登記和使用,我國也是草甘膦生產和出口大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農藥殘留專家聯席會議、美國環保署、歐洲食品安全局、中國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等監管機構自1987年來先后對草甘膦開展了超過300個獨立的毒理學研究,評估結論是草甘膦致癌的可能性較低。
2015年3月,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草甘膦列為2A類較可能致癌物,引發爭議。詳細分析可以看到,與草甘膦同時上榜屬于同一類的還有紅肉(豬、牛、羊等哺乳動物的肉)、油炸食品、夜班及理發師職業等。自1979年以來,IARC已經對上百種產品、化合物、生活習慣、病毒、工作環境做出了致癌分類,其中1類致癌物包括加工肉制品、煙、酒類飲品等,2B類可能致癌物包括咖啡、腌菜、蘆薈提取物等,3類不確定是否致癌物包括染發產品、熒光燈、磁場等,4類可能不致癌物包括己內酰胺(用于合成纖維制造)。IARC對草甘膦致癌性的結論與其他監管機構大不相同。原因在于IARC主要是發現生活中各種可能致癌因素的危害,比如夜班、理發師職業都是較可能致癌的因素,這些在生活中需要關注,但沒必要草木皆兵、因噎廢食。而監管機構的目標是分析產品是否可以安全應用,不但要考慮是否有風險,還要考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事實上由于草甘膦易降解、殘留量低,我們日常只會接觸非常少量的草甘膦,風險很小,就像吃紅肉或選擇理發師這個職業一樣,風險完全在可承受范圍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