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負責人馬長貴向前來參觀的人員介紹項目的實施情況。他說:“針對引黃灌區‘一季有余、兩季不足’的氣候特點和耕地有限的短板,我市開展冬小麥復種青貯玉米一年兩熟制技術集成試驗,進一步從小麥、玉米的生長規律,水肥一體化節水管理等方面完善相關技術,為廣泛示范推廣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該項目前茬冬小麥畝產600公斤—650公斤,后茬復種移栽青貯玉米生物學產量3噸—3.5噸,后茬直播產量2.5噸—3噸,力爭青貯玉米達到雙30標準,實現小麥和青貯玉米雙豐收。吳忠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高級農藝師楊生明說:“目前,實驗基地的春小麥處于2葉1心到3葉階段,冬小麥處于拔節期。預計在5月中上旬,冬小麥抽穗。”
新技術的集成試驗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支持。近年來,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大膽探索,持續開展“冬小麥+青貯玉米”一年兩熟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和栽培模式研究。
此次試驗項目,吳忠市采用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技集成配套,選用干播濕出、新型整地與精確播種、冬小麥膠輪鎮壓保墑、玉米穴盤育苗及機械移栽等全區十項成熟技術,為作物穩產增收奠定堅實的基礎。“冬小麥的集成試驗,我們采用了勻播和條播兩種種植方式,目前冬小麥長勢良好。我們將繼續做好田間管理,確保冬小麥灌漿成熟奪高產。”吳忠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李建秀說。
寧夏農林科學院作物所負責人介紹:奶牛、肉牛、灘羊產業是寧夏確定的“六特”中的三強產業。面對飼草短缺的現狀,推進農牧結合、草畜平衡就成為既定目標。而冬麥收后復種青貯玉米“一年兩熟”糧飼作物耕作制度改革,既可以確保口糧(小麥)穩定安全供給,又可以復種一茬青貯玉米提供優質飼草,做到為養而種、一地兩收,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此外,寧夏引黃灌區光熱資源豐富,但傳統的一年一季耕作模式浪費了大量光熱資源,也是影響種植業效益的一個重要原因。為充分利用灌區光熱資源,提高種植業效益,實現穩量增飼和支撐畜牧業健康發展目標,2023年在寧夏科技廳重點研發計劃《一年兩熟制麥玉生長特性及促早綠色高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的資助下,寧夏農科院農作物研究所在多年冬小麥品種選育和青貯玉米引進鑒定的基礎上,篩選出中早熟高產冬小麥品種(系)寧冬21號、冬育12號,青貯玉米品種科沃028。寧冬21號和冬育12號為農作物研究所自主選育,較對照品種寧冬11號早熟4-6天,較春小麥品種寧春4號早熟近20天,產量潛力達到650.0公斤/畝。為從農機農藝融合上進一步促進小麥早收(獲)目的,項目組考察引進了割曬機和拾禾機,開展了冬小麥分解收獲技術研究,取得新成果。初步解決了灌區“冬小麥+青貯玉米”一年兩熟制的“卡脖子”問題。實踐證明,冬小麥分解收獲可充分利用小麥后熟作用提高麥粒質量,較傳統聯合收獲有效減少落粒損失,并且能為后茬復種作物多爭取3-4天生長時間,從而實現小麥和青貯玉米雙豐收。當年,在靈武市郝家橋鎮示范推廣“冬小麥+青貯玉米”一年兩熟模式近100畝,冬小麥平均產量629.4公斤/畝,青貯玉米3.11噸/畝。
今年,寧夏農科院農作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在該院永寧縣望洪試驗基地、靈武市郝家橋鎮、吳忠市利通區等地布設了試驗示范點,繼續開展“冬小麥+青貯玉米”一年兩熟制促早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進一步從小麥、玉米生長規律、水肥一體化節水管理、復種青貯玉米質量控制和一年兩熟制適宜氣候區劃等方面完善相關技術,為廣泛示范推廣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