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是新時代賦予隆平人的光榮使命。
2023 年,隆平高科技園在以官春云、印遇龍、鄒學校、劉少軍、劉仲華、柏連陽、單揚等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高水平創新團隊的引領下,一大批科研人員深耕“三農”領域,潛心謀劃興農產業、執著追求創新夢想、專注攻克技術壁壘,把論文寫在了田間地頭,為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2023 年 11 月 4 日,在鄱陽縣古縣渡鎮,瑋兩優 8612 百畝示范片測產,平均畝產干谷 1117.3 公斤,刷新江西省水稻單季畝產紀錄。11 月 15 日,瑋兩優 8612 在鄱陽縣古縣渡鎮再生稻百畝片專家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 1444.3 公斤,刷新全國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種植百畝片高產新紀錄。綠色優質高產品種臻兩優 8612,2023 年湖南省示范推廣 107 萬畝,成為國內首個大面積推廣的鎘低積累雜交稻品種,據 52 個示范縣專家測產驗收,平均畝產 700 公斤左右,隆回縣羊古坳百畝片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 1121.1 公斤……

“湖南雜交水稻育種,今年又迎來好收成。”楊遠柱滿心歡喜地告訴記者,這些新品種問世,進一步鞏固了湖南雜交水稻種業“芯片”的優勢,夯實了從源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一個夢想,屬于樸實的土家孩子
楊遠柱的人生經歷,始終跟“農”相關。1962 年,楊遠柱出生于懷化沅陵的一個小山村;1978 年,考入湖南農學院黔陽分院;1981 年,分配到懷化農科所,開啟了水稻育種生涯;1993 年,楊遠柱從懷化調到株洲,開始了他的雜交水稻品種創新之路,至今為止,他培育出 45 個優良水稻不育系、569 個水稻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其中國審品種 297 個。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全體農民抓糧食生產,全國人民卻吃不飽肚子。上世紀 70 年代,農村生產隊種植低產的常規稻,人均每年消費大米不到 100 公斤。楊遠柱上寄宿學校,一個星期三天吃米飯外,還有幾天吃紅薯,經常吃不飽。
楊遠柱回憶道,“記得 1976 年,生產隊種上了一種叫‘南優 2 號’雜交水稻,比原來的常規稻畝產提高了 200 多斤,而且米飯也很好吃。”“南優 2 號”就是楊遠柱對雜交水稻最初的記憶——雜交水稻最早成功推廣的品種。
1978 年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全國統考,不滿 16 歲的楊遠柱考出五門總分超本科錄取線50.5 分的好成績。成績優異的他竟然毫不猶豫選了農業專業。面對老師同學詫異的眼神,楊遠柱斬釘截鐵地表達了自己樸實的愿望,“我是農村人,我不學農誰學農?”至今,他還記得當年考上大學的情景,父老鄉親反復叮囑:“學好技術,讓大家能吃飽肚子。”鄉親囑托,言猶在耳。
進入單位后,楊遠柱潛心研究通過引進抗病資源、多抗源復合雜交、病圃加壓篩選等技術,于1988年相繼育成湘早秈7號、湘早秈13號2個抗稻瘟病中熟早稻品種,成為上世紀90年代湖南省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
為了順應改革,楊遠柱領銜成立“懷化市三新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一邊搞科研、一邊生產經營本課題選育的水稻新品種。
楊遠柱在25歲那年獲得人生的第一個重要榮譽——懷化地區新長征突擊手;1991年,被湖南省科委評為省七·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并在總結表彰會上作典型發言。在一系列耀眼的光環下,楊遠柱不驕不躁,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
1992年,三十而立的楊遠柱,到了人生抉擇的重要關頭,是繼續經商賺錢,還是棄研從政?抑或專心育種?經過反復思考,他覺得經商與從政都不是自己的理想,育種才是最愛。這個想法,得到了妻子的高度贊同。有了家人的支持,楊遠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初心。1999年,楊遠柱毅然辭掉公職,放棄“鐵飯碗”,投身企業從事商業化育種。
一份堅守,緣于對田間的熱愛
“十年田間無人問”,這或許是每一個育種者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楊遠柱一直奔波在田間與實驗室,像農民一樣干體力活,選種、浸種、播種、移植、雜交授粉等“農活”樣樣精通。作為隆平高科水稻商業化育種體系的首席專家,他不僅要提出技術路線,還要細心做好對比、觀察、記錄,碰到難題,請教翻書,多方求證,攻克一道又一道難關。
經過數年的探索,楊遠柱在國內率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雜交水稻商業化育種體系和“工廠化、分段式”育種創新模式,合作開發育種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信息與資源的高度共享和育種的規模化、專業化、精準化,顯著提高了育種效率和品種質量。
楊遠柱針對不同時期存在的技術瓶頸問題,開展持續創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性成果,有效推動了我國南方水稻育種技術與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針對雜交水稻研究存在的技術問題與市場不斷發展的產業問題,他把“綠色安全、優質高效、廣適高產”作為主攻方向,先后創制了株1S、湘陵628S、隆科638S、晶4155S、華瑋338S等系列優異水稻不育系。
尤其是培育的優質高配合力新型中秈不育系隆科638S和晶4155S,選配出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121個,區試平均畝產609公斤,比對照增產4.9%,其中增產8%以上的超高產品種16個,農業農村部認定的超級稻12個,中抗及以上稻瘟病品種占42.9%,優質品種占67%,充分協調了雜交中稻綠色、優質、廣適、高產之矛盾,推動了我國南方稻區雜交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近年來楊遠柱選育的品種年推廣面積4000余萬畝,占全國兩系雜交稻總面積的50%以上,3個品種蟬聯2018-2022年全國雜交水稻推廣面積前三甲,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顆種子,書寫鄉村振興“大文章”
在業界,楊遠柱有兩個綽號,“楊早稻”與“楊中稻”。1981 年至 2007 年,楊遠柱曾先后培育出一批優良的早稻品種,審定品種占到長江流域兩系雜交早稻品種的70%以上,因此在業內得名“楊早稻”。但在我國南方,一季稻(中稻)種植面積占長江流域的71%,總產占到 75% 以上,培育高質量的一季稻品種對保障糧食安全十分重要。
2007 年,楊遠柱進入隆平高科后,把育種的重點由早稻轉向中稻。當時的育種普遍追求高產,楊遠柱根據市場、產業與農民的需求提出了五個“樂意”的育種目標:“居民樂意買,糧企樂意收,農民樂意種,種企樂意賣,政府樂意推。”
怎樣才算一顆高質量的種子?楊遠柱的定義是:“綠色安全、優質高效、廣適高產”。
在隆平高科種業科學研究院的關山研發基地,楊遠柱的辦公室到處是“種子”元素:辦公桌背后的書架上,整齊地排列著他收集的稻米樣品;窗臺上,放著幾把還沒脫粒的稻穗,還散發著稻谷的香氣。每次去田里,看到長勢喜人的稻谷,扯下幾穗帶回辦公室,這已經是他多年的習慣。
這幾年,這間辦公室又多了一個新的使命——直播。
過去在田間地頭為農民講過成千上萬場課,沒想到自己會坐進直播間,對著話筒,成為一名“網絡主播”。楊遠柱的秘書劉珊珊告訴記者,2020 年 3 月疫情期間,春耕在即,為了及時給廣大農戶推介優良品種及其栽培技術,楊院長第一次直播,在線人數就達 23萬;2022 年 4 月初,在海南的一場直播,在線人數竟高達 59.5 萬。可見,每根網線,連接著研與產的情感。
今年夏天,盡管面臨高溫的“烤”驗,隆平高科的三個水稻主打系列品種隆兩優、晶兩優和瑋兩優都交出了耐高溫的“高分答卷”,平均結實率超過 80%。金秋九月,在關山研發基地的試驗田,記者看到,有一片稻田已經是一片喜人的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傾瀉而下,谷粒飽滿結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片就是 2021 和 2022 年創造了湖南一季稻單產紀錄的“高產明星”:瑋兩優 8612。
數十年來,楊遠柱主持培育出我國南方稻區一個又一個主推品種,成為全國培育高質量水稻品種最多的人。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累計推廣面積超過 8 億畝,累計增產稻谷近 280億公斤。
“我的網名叫‘稻花飄香’,一是代表我的職業;二是接地氣,讓農民兄弟感到親切。”楊遠柱幽默地說。對于四十余年堅持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的楊遠柱而言,人生就如在耕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他始終牢記“讓父老鄉親吃飽飯”的初心和“培育優良品種,造福億萬農民,振興民族種業,保障糧食安全”的使命,努力培育更多更好的優良品種,讓豐收的果實走進了千家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