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首屆中國(黑龍江)國際綠色食品和全國大豆產業博覽會在哈爾濱開幕,在大豆板塊黑龍江展區,黑龍江省展示了高蛋白、高油、兼用、高產和推廣面積最大五類大豆品種,充分展現近年來全省良種發展水平。此次博覽會的召開得到了黑龍江省級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
高油品種——合農77。脂肪含量24.13%,黑龍江省首批脂肪含量超24.0%的大豆品種,大面積生產具有畝產300公斤潛力。高蛋白品種——綏農76。蛋白質含量46.78%,黑龍江省第三積溫帶主栽品種,適合加工大豆分離蛋白、豆乳、豆干等豆制品。兼用型品種——黑農88。蛋脂和64.68%,具有高產、抗病特點,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主栽品種。高產品種——合農71。2019年在新疆創畝產447.47公斤全國大豆高產紀錄;2022年在黑龍江創畝產341.6公斤東北大豆單產紀錄。目前推廣面積最大品種——黑河43號。早熟、穩產,年最大推廣面積901萬畝,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
劃時代的大豆品種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回望種業發展歷史,以中國大豆泰斗王金陵,大豆育種家王連錚、劉忠堂等為代表的大豆科學家,在育種、栽培等領域不懈深耕奮斗,育成東農36、黑農26、合豐25、綏農14、黑河43等一批劃時代大豆品種,探索出“大壟密植”“壟三”等高產栽培模式,推動大豆單產不斷提高、品質不斷提升。
其中,東農36作為黑龍江省超早熟高蛋白品種,其育成打破了中國高緯度大豆栽培的禁區,使中國大豆生產北界向北推進了100多公里。合豐25是全國推廣面積最大、應用時間最長的亞有限結莢習性大豆品種,1987-1998年連續11年年推廣面積超1000萬畝,1984-2011年累計種植面積1.8億畝以上。
為種業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創新始終貫穿黑龍江大豆產業發展全過程,目前,全省建有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大豆種質改良分中心、中國農科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等國家和省部級平臺20余個,現有大豆科研人員600余人,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大豆產業科技體系。
作為擁有中國種子行業首批3A級信用企業、農業農村部首批“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國家農作物種業陣型企業等諸多榮譽的北大荒農墾集團墾豐種業,是黑龍江省種業科技創新當之無愧的“龍頭”,建有農業農村部大豆生物育種重點實驗室、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育種平臺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以突破性新品種選育為目標,墾豐種業開展“卡脖子”育種技術攻關,先后引進多位海外高端研發人才、資深育種專家,構建大豆專業研發團隊14個、研發人員393人。近五年,累積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5項,獲授權2項、軟件著作權4項;累積審定農作物新品種108個,獲新品種權120個。目前,墾豐種業大力建設生物育種研發中心,配備世界一流設備,帶動和服務全省16家科研單位和種企,為全力助推龍江大豆振興貢獻力量。
保好種、育新種、繁良種、推優種同步推進
2022年以來,黑龍江省級財政每年安排種業創新發展資金3億元,支持實施種業振興“五大行動”。建成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庫,全省保存大豆種質資源近3萬份。培育了合農71、黑農87等一批高產優質品種,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平均40%和20%以上,最高達49.24%和24.16%,當家品種“黑河43”年最大推廣面積901萬畝,拳頭品種“合農71”小面積實收畝產341.6公斤,創東北地區大豆單產紀錄。大豆常年繁種超過400萬畝,年良種生產能力達6億公斤以上,繁種面積和生產能力均占全國70%以上。
作為國家首批區域性大豆良種繁育基地,五大連池良種繁育基地面積常年穩定在120萬畝以上,2023年達到162萬畝,年產大豆良種15萬噸以上、銷售額達10億元,占全省大豆用種量的40%。圍繞大豆種子產業科技創新關鍵領域,五大連池加快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建設大豆種子綜合服務中心、大豆育種創新研發中心,為科研人員搭建平臺,開展大豆抗逆抗病、表型鑒定、生物育種等領域研發,2023年中心入駐種子企業育種專家團隊11個。全市15家種業共繁育大豆品種195個,擁有大豆自主知識產權品種169個。
截至2023年,黑龍江省累計選育大豆品種952個,育成品種確保黑龍江省大豆生產用種自育100%,實現種源自主可控,做到“種龍江豆,用龍江種”。品種的更新換代,對提高黑龍江省大豆單產和總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生物育種技術的應用,以及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加快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推動黑龍江省大豆產量持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