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技術打破傳統雜交種屬屏障,助力生產力提升:轉基因技術通過改變基因的組成來獲得優良性狀,具有可進行跨物種性狀改造、可控性強、效率高等特點。世界農業育種技術經歷三階段發展,目前已進入分子育種階段。國際經驗表明,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可帶來增產增收、減少殺蟲劑收入、種子溢價、重塑行業競爭格局等多種影響。
全球轉基因發展進入平穩期,未來復合性狀或成主流:轉基因商業化發展二十余年,2013年以來全球推廣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各國對于轉基因的管理模式存在差異,我國綜合借鑒美國和歐盟模式,安全評價既針對產品又針對過程。
(1)按國家看,美國、巴西、阿根廷是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前三大國,其轉基因技術起步早,作物推廣品種豐富,2019年轉基因作物普及率均已超過90%,接近飽和。
(3)按性狀看,全球應用最廣的兩種轉基因性狀是耐除草劑(HT)和抗蟲(IR)。HT+IR復合性狀由于成本優勢,種植面積自1997年的10萬公頃快速增長至2019年的8510萬公頃,期間復合增速達35.89%,2019年種植面積占比為44.7%。
我國轉基因商業化進程加速,潛在市場空間廣闊:我國轉基因技術起步晚,采用“非食用-間接食用-食用”的發展路徑。2019年美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45.33%,而我國占比僅為2.68%,與先進水平差距明顯。2020年以來,在政策利好的助推之下,我國轉基因商業化進程快速推進。截至2023年4月我國已累計頒布13張轉基因玉米和5張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書;2023年10月我國有37個轉基因玉米品種和14個轉基因大豆品種擬通過初審(農業農村部擬初審通過37個、14個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從品種審定情況來看,隆平高科、中國種子集團、大北農、登海種業等公司品種數量優勢顯著,大北農、杭州瑞豐等公司的轉化體應用遙遙領先,性狀公司或進入業績兌現期。參照國際經驗,隨著我國轉基因研發、商業化推進的加速,樂觀預計我國轉基因商業化后的6年左右,轉基因種植面積占比或可提升至40%。預計我國轉基因玉米、大豆潛在市場空間約為486億元、85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