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玉米新品種九衡517粒收現場觀摩會在景縣志清專業合作社召開,現場收獲結束還進行了室內研討。九衡517粒收折合畝產達到918.6公斤。
本次玉米新品種九衡517粒收邀請到中國農業大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河北省種子總站等有關專家組成了檢測小組,對景縣志清合作社種植的早熟、耐密、適宜粒收玉米新品種九衡517進行了田間考察和玉米實收測產。檢測結果顯示,實收面積為735.9平方米,收獲籽粒鮮重1127.92公斤,平均含水量22.3%,扣除雜質率、損失率,折合畝產為918.6公斤。
據了解,九衡517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選育,2020年通過國家審定,適宜于黃淮海夏玉米區推廣種植。該品種具有早熟、宜機收、產量高、適應性廣等優點,生育期100天左右,籽粒脫水快,收獲時籽粒含水量25%左右,機械化粒收損失率低。2017年參加河北、河南、天津和山東45個點次多點鑒定試驗,平均畝產715.2公斤,較對照對照品種增產6.5%;2018年參加黃淮海夏玉米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6.2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3.8%;2019年參加同組第二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94.8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9.5%;2019年生產試驗中,九衡517平均畝產742.8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6.3%。2021年秋季,九衡517被評為第七屆黃淮海玉米新品種地展博覽會獲獎品種。九衡517參加了2021年河北省種子總站組織的玉米新品種展示試驗,被確定為河北省玉米新品種展示表現突出品種。
多年來,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圍繞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規模化和降低生產成本的現實需求,特別是針對河北省現有玉米品種生育期偏長、籽粒含水量高、機械收獲質量差和籽粒霉變加劇等突出問題,開展早熟宜機收新品種選育研究,培育早熟、耐密、抗逆、宜機械化收獲的玉米新品種,提升玉米機械化收獲質量與水平,降低玉米生產成本,促進玉米生產效率和效益的不斷提高和產業升級。這些新品種除了九衡517,還有衡9、衡110、衡玉7182、衡玉868等。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王旗,景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景輝,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副處長鄭福祿,衡水市農業農村局總經濟師徐紀平,景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袁廷勛等領導及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相關人員、經銷商代表、種植大戶約120余人參加會議。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所長魯關立主持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