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深秋,農安縣小城子工業園區的耐鹽堿高產大豆示范田里,金黃的豆葉連接成片,粗壯的豆稈上長著一簇簇密實的豆莢。日前,記者在示范田邊看到,伴隨著隆隆的機車聲,豆稈轉眼間被收入機器中,收割、脫粒等作業一次完成。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組織專家,現場進行實收測產。測產結果按照標準含水率13%計算,折合畝產224.78公斤。
畝產224.78公斤的測產成績,不僅讓耐鹽堿新品種東生118大豆的培育者、中科院研究員馮獻忠,堅定了對這一品種耐鹽高產屬性的信心,也讓農安縣小城子鄉潘家屯村民王顯要挺直了腰。
“老輩人都說,鹽堿地種啥都一樣。”今年,王顯要第一次種東生118大豆時,鄉親們直言干不成,但看到畝產超過200公斤的收成時,村里種地的老把式也直說“服氣”。
一年前,王顯要腳下的土地還是一片低產的玉米地。鹽堿地上種糧的不易,深深地印在王顯要腦海里:一年到頭,一畝地收不了多少糧食。
除了鹽分高,鹽堿地土壤結構也是不適宜農作物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鹽堿地團粒結構差,下雨后粉狀的土壤與水結合融成“一攤泥”,透氣性差,干了以后板結成厚的硬殼,作物難以破殼。
如何喚醒沉睡的鹽堿地?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支持東北、黃淮海地區開展糧豆輪作,穩步開發利用鹽堿地種植大豆。用大豆種植改良鹽堿地,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今年,農安縣打響“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通過多年試驗、品種篩選和科學的田間管理措施,讓鹽堿地作物栽培技術領域有了新的突破,為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理想的土壤,是由土壤單粒黏結在一起形成團聚體,由不同大小的球體組成的綜合體,既有致密度也有透氣性,適宜作物生長。”示范田技術員趙慶鼎告訴記者,示范田總面積35公頃,前一年種植的是玉米,今年年初播種時同時增施有機肥,抑制鹽堿,并使用中科院研發的新養分高效菌肥,促進大豆根系發育。從測產到大面積收獲,示范田種植的大豆外觀勻稱、顆粒飽滿,蛋白質含量較高,為明年大面積種植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