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節水抗旱稻全產業鏈創新聯盟種業發展研討會暨現場觀摩會在湖南邵陽召開
為加強節水抗旱稻育種理論、技術和突破性新品種培育研究及可持續生產技術、裝備、投入品、高效生產模式和人才的創新發展,實現產業鏈多環節增效,促進節水抗旱稻高質量發展。2023年9月2日至3日,全國節水抗旱稻全產業鏈創新聯盟種業發展研討會暨現場觀摩會在湖南邵陽召開。

袁隆平院士早期科研助手、雜交水稻“野敗”發現者、湖南糧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李必湖研究員,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稻專業委員會主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書記許靖波研究員,農業農村部專家指導組成員、湖南農業大學副校長陳光輝教授等專家出席。來自江蘇、安徽、湖北、貴州、上海、四川等地直接從事節水抗旱稻的研發、生產、經營的代表,及湖南省各地州市、縣區農業農村局系統以及新聞媒體的記者朋友等200多人參加本次研討會。會議由邵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彭丁峰主持,邵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衛平致歡迎詞。

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目前在全國的種植面積有4億多畝,在全球氣候極端天氣頻發和水資源緊張的背景下,如何守護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成為多位育種科學家畢生的課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羅利軍團隊率先研究并提出發展節水抗旱稻,并實現節水抗旱稻從0到1的突破。作為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類型,節水抗旱稻解決了水稻難以兼顧高產優質和節水抗旱的問題,可節水50%、節肥30%,減少碳排放90%,截至目前,全國節水抗旱稻年栽種面積達500多萬畝。并在“一帶一路”國家如烏干達、肯尼亞、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等亞洲國家相繼開展了試種示范。

湖南雖在超級稻、鎘低積累水稻、耐鹽堿水稻新品種培育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嚴峻。近年來,邵陽本地企業湖南糧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節水抗旱稻的研究與推廣,2022年12月,以湖南糧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承建單位,以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湖南農業大學、邵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校(所)為技術支撐單位,成立“湖南省節水抗旱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節水抗旱稻種質資源篩選、新品種創制和配套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


為強化聯盟會員單位之間的溝通交流,學習優秀成員單位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相關做法及成功經驗。本次大會特地安排到湖南糧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基地現場觀摩,與會代表們實地觀摩了邵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科創園所保存種植的本地種質資源與材料;到糧安科研基地觀摩了糧安科技種植的節水抗旱稻示范品種以及正在篩選的節水抗旱稻實驗材料,看到旱優73、旱優116、旱優78、旱優3015等節水抗旱稻代表品種掛著沉甸甸的稻穗,即將變為金燦燦的谷子,代表們為節水抗旱稻的表現稱贊不已!



在湖南糧安大祥水稻科技小院,代表們還有幸見到了科技小院示范種植的優質稻品種以及即將推出的高產新品種,抬眼望著那一大片在陽光照耀下閃著金光的被壓彎了腰的耀眼稻穗,代表們紛紛舉起手機將她們的靚影攝入鏡頭。據湖南糧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高級農藝師王杰先生介紹,目前,公司自主研發了糧兩優系列、華湘系列、稻兩優系列等50多個品種通過國家級或省級審(鑒)定,已全面進入生產經營階段。重點運營的野香優莉絲、旱優73等特色差異化水稻品種分別獲全國優質稻食味鑒評金獎品種,并成為了國家農業農村部2022年糧油主導品種。高端優質香稻“野香優莉絲”代表湖南省南州蝦稻品牌米獲得了巴拿馬環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公司自主研發的《一種淡水水面無土栽培水稻裝置》等18項專利技術獲得國家發明證書,22個新品種獲得國家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40余項新技術獲湖南省科技成果登記。他表示,下一步,公司繼續加大科研投入,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完善服務體系,秉承“優良資產+零庫存種子”的核心價值觀,全力推進優質香稻訂單農業的新發展,致力促進優質種業和米業高度融合。

本次全國節水抗旱稻全產業鏈創新聯盟種業發展研討會和現場觀摩會暨糧安科技新品種見面會的成功召開,匯集各位領導、專家、學者智慧,對于增強聯盟單位之間的學習交流,整合各自技術和資源優勢,促進優勢互補,搭建科研合作協同創新平臺,為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強力推進全產業鏈高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