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遺傳發育所)研究員、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李家洋表示,現在的分子設計育種技術是作物育種的4.0時代,目前國際上還沒有育種5.0時代的標準,“我認為智能作物是未來育種5.0時代的一個核心”。

“中科發早粳1號”等新品系江西上高千畝示范現場,李家洋院士在稻田邊向媒體介紹分子設計育種等情況。中新社記者孫自法攝
由李家洋院士團隊實現世界水稻育種早粳稻“零的突破”的三大早粳新品系——“中科發早粳1號”“中科發早粳25”和“中科發早粳23”,7月20日在江西省上高縣千畝連片示范田里舉行實收測產及食味品嘗現場會,李家洋院士在豐收稻浪翻滾的農田邊接受記者采訪時作上述表示。
李家洋院士說,作物育種迄今可概括為四個時代,育種1.0時代是馴化育種,就是早期的選擇育種;育種2.0時代典型的就是雜交育種,比如雜交水稻、雜交小麥、雜交油菜等,還包括一些誘變育種也在內;育種3.0時代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轉基因技術,這兩個技術都是分子育種;育種4.0時代,就是分子設計育種技術手段,通過基因組學、基因功能性狀解析、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雜交等技術,把多種優異的基因快速聚合起來,培育作物新品種,這個新品種培育過程中,不排斥第二代和第三代育種技術,第二代的雜交技術、第三代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都是它的基本技術,基因組測序分析、基因編輯、轉基因等技術也是其基本技術,可以根據政策和需要選擇使用或不用。
育種4.0時代之后會不會有5.0時代?有什么標準和特點?李家洋院士指出,5.0時代肯定會有的,但目前國際上還沒有育種5.0標準,“我認為,育種5.0技術是在4.0所有技術基礎之上,再融合大數據和更精準的智能技術,這里的智能指的是育成品種可根據環境及自身需要,智能選擇需要的功能性狀基因進行表達”。
比如目前水稻等作物,其抗旱、抗蟲、抗病等基因,在沒有旱、蟲、病的時候也要表達,要消耗能量,所以是不智能的。智能品種就是如果受到某種病蟲害威脅,作物就會智能決定抗該種病蟲害的基因表達,威脅結束后也會智能關閉,簡而言之,就是“要的時候,相應抗性基因就表達、作物就抗,不要的時候基因就不啟動節省能量”。
李家洋院士表示,“這就是智能作物,我認為智能作物是未來育種5.0時代的一個核心。我現在提出來這個觀點,很多科學家未必就認可,目前只是我認為是這樣。過去因為我在引領作物育種領域,所以我提出來的觀點一般大家都會接受,但這個智能作物育種能不能被同行接受,還要看很多科學家在農業生產上以及在做科研任務的情況來確認”。
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介紹,李家洋院士團隊長期從事高等植物生長發育與代謝調控的機理研究,在中國率先建立植物基因圖位克隆技術方法體系,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分子設計育種”理念,為培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并通過從科學理論到生產實踐的成功示范,推動作物傳統育種向高效、精準、定向的分子設計育種轉變。
“中科發早粳1號”等新品系千畝連片示范現場會由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主辦、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和江西省上高縣農業農村局共同協辦,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帶領測產專家進行實收測產結果顯示,“中科發早粳1號”人工拋秧種植的田塊實收畝產615.3公斤,機插種植的田塊實收畝產562.5公斤,平均畝產588.9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