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再提速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通訊員 劉巧林 王瓊珊 夏松波
7月初,在位于仙桃市鄭場鎮連漁村的湖北省棉花產業技術現代化創新示范基地,一個半月前播種的150多畝機采棉長勢喜人。經專家組現場勘驗,基地成苗率90%以上,每畝密度達到6999株,實現了“一播全苗”(一次性栽培后保證絕大多數種苗能夠統一出芽生長)。
俗話說,苗好一半收。播種是棉花生產的重要環節。湖北省農科院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團隊通過多年攻關,聯合相關企業研制出專門播種機械,形成“一播全苗”的關鍵核心技術,破解了機采棉播種成苗難題,為湖北省乃至長江流域大面積推廣機采棉、推進內地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良種+良機+良技”綜合配套
棉花是戰略物資,也是國際貿易中的大宗農產品。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越來越多內地傳統植棉區難見棉花。這些地區不僅有悠久的植棉傳統,農民對棉花也有深厚感情,也有土地、氣候上的優勢。維持優勢棉區的棉花種植離不開降低植棉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發展機采棉勢在必行。
“播種成苗難是內地發展機采棉的第一道難題。”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湖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別墅介紹,傳統播種技術依靠播量保全苗,采取人工間苗控制密度、保持生長整齊度的方式,不符合機械化生產要求。精量播種技術是現代化植棉的方向。
別墅團隊經過多點多地試驗,從機采品種選育開始,研發集成適合本地的機采棉“一播全苗”7項關鍵核心技術,并聯合相關企業研制出了專門機采棉多功能播種一體機,可一次性完成旋耕、播種、覆土、藥等作業,實現了從傳統棉花種植“一缽一苗”到機采棉“一播全苗”的突破,有助于棉花大面積集中成鈴,集中吐絮和一次性機收,綜合性解決了機采棉發展的關鍵難題。
今年全省將推廣5000畝機采棉
播種成苗后,機采棉基地還面臨草害嚴重、化控難等一系列關卡。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湖北省農科院棉花團隊歷時10多年科研,已研發出“長江流域機采棉規范化栽培技術”,入選2022年農業農村部棉花生產主推技術模式。2022年,團隊在監利市容城鎮建立機采棉基地,示范理論籽棉產量272.8公斤/畝,平均種植省工50%,畝用工減少至4個,減少了用工投入,降低了勞動強度,機械化生產水平明顯提高,為機采棉在湖北省乃至長江流域的大面積推廣提供了技術支撐。今年,湖北省機采棉示范面積達5000畝。
業內人士指出,依靠科技創新逐步轉變內地移栽棉生產模式,推廣規模化機械化棉油(麥)雙直播模式,加快內地棉花產業提質增效,有望扭轉棉花生產下滑的趨勢,實現傳統棉區種植面積恢復性增長,確保穩產保供,確保農業農村穩定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