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巧生小麥獎勵基金”(簡稱“基金”)是經莊巧生院士生前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批準,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設立的一項名譽性獎勵基金。“基金”的宗旨是面向全國,獎勵在小麥育種密切相關領域(包括栽培)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以推動我國小麥種業和生產的持續發展。
2007-2021年的15年間,共有22人榮獲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5人榮獲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青年獎。經過15年的成功發展,2022年“基金”獲得了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根伙博士的慷慨捐贈。為了進一步發揮“基金”促進我國小麥育種發展的作用并擴大國際影響,2022年10月成立了莊巧生小麥研究基金第二屆理事會,并對“基金”章程進行了修改完善。從2022年起,每年獎勵3人,其中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1人,獎金8萬元人民幣;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青年獎1人,獎金3萬元人民幣;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國際合作獎1人,候選人45歲以上、獎金8萬人民幣,候選人45歲以下、獎金3萬人民幣。2022年共收到有效申請12份,根據莊巧生小麥獎勵基金會的章程,經委員投票,最終確定了2022年獲獎人。
獲獎人
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獲得者景蕊蓮: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在小麥抗旱節水機理、應用技術、種質創制利用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建立的國家標準《小麥抗旱性鑒定評價技術規范》,為小麥種質資源評價和遺傳改良提供了規范化標準,被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和育種單位廣泛采用;發掘國內外未見報道的較大效應QTL 14個,對抗旱節水相關的農藝、生理和根系性狀貢獻率大于15%,獲得優異等位基因分子標記18個,發表研究論文220多篇。育成的中麥36被選為國家區試對照品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第一和第二)。
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青年獎獲得者賈海燕: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在小麥產量和抗赤霉病基因克隆方面做出一定成績。克隆了開花期相關基因TaOGT、小穗數主效基因TaCol-B5和抗赤霉病基因Fhb1并解析了其調控機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和Nature Genetics,獲中國和美國授權發明專利各一項。育成的抗赤霉病品系“南淮麥191”已進入江蘇省生產試驗。獲第十二屆大北農科技獎一等獎和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皆排名第二),被評為江蘇省教育廳“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
國際合作獎獲得者Awais Rasheed:
巴基斯坦真納大學助理教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全職工作6年,建立了高通量KASP分子育種平臺,為推動中巴合作做出突出貢獻。發掘驗證90個育種可用KASP標記,占國際同類標記60%,在國內和澳大利亞、美國等15個國家的40多個單位廣泛應用;篩選的中國品系ZM578s在巴北部抗銹、早熟,產量高于當地對照品種10%,有望大面積推廣應用;在Molecular Plant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作為巴方負責人,2019年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共同資助,建立了中巴小麥分子育種聯合研究團隊;2022年獲科技部常規科技外援項目“建立中國—巴基斯坦小麥分子育種國際聯合實驗室”資助。2016年至今是國家外國專家局A類專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2項。
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候選人的基本條件為:
在小麥育種密切相關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包括在企業工作的科研人員,重點考慮省地級農業科研和教學單位人員,其研究成果應對全國小麥育種和生產有重要直接應用價值或潛在應用價值(包括栽培),但不包括純基礎研究,也不包括已評為院士或曾獲得過國家級或省部級重大個人獎勵的人員。候選人還應具備嚴謹認真的科學作風和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年齡不超過65歲,每年度獎勵1人。
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青年獎候選人的基本條件為:
在小麥育種密切相關領域做出一定貢獻的個人,表現出較大發展潛力,重點考慮省地級農業科研和教學單位人員,其研究成果應對全國小麥育種和生產有重要直接應用價值或潛在應用價值(包括栽培),不包括純基礎研究。候選人還應具備嚴謹認真的科學作風和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年齡不超過45歲,每年度獎勵1人。
莊巧生小麥研究獎國際合作獎候選人的基本條件為:
在華長期工作或與我國長期合作,進行小麥育種相關研究并取得突出成績的外籍人員包括海外華人,但不包括純基礎研究,也不包括曾獲得過我國類似獎勵的國際學者,其研究成果應對我國小麥育種和生產有重要直接應用價值或潛在應用價值。候選人還應具備嚴謹認真的科學作風和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5歲,每年度獎勵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