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you)客(ke)服務(wu)中心(xin)2月底(di)剛剛投入使用,除了休息區,還(huan)有快餐、鮮(xian)榨果汁飲品(pin)、游(you)戲互(hu)動、書吧等區域。游(you)客(ke)們(men)在種植基(ji)地參加(jia)完采摘活動,可以(yi)來這(zhe)里休閑(xian)放松,出游(you)的體驗會更好。”日(ri)前,山東省桓(huan)臺縣泓基(ji)農業專業合作(zuo)社(she)(以(yi)下簡(jian)稱(cheng)“泓基(ji)合作(zuo)社(she)”)理事長(chang)于昌江向記者介紹(shao)說。
目前(qian),合作社種植基(ji)地(di)已(yi)經從(cong)成立(li)之初的50畝(mu),擴大到如(ru)今的2000畝(mu)。其(qi)中,大棚蔬菜區300畝(mu),果品種植區500畝(mu),五(wu)谷雜糧種植區達(da)到1200畝(mu)。
近年來(lai),在(zai)探索休閑農業過程(cheng)中,合作社不(bu)斷采用(yong)新(xin)的種植技(ji)術,并(bing)根據(ju)市場(chang)需求,及時(shi)調整種植結(jie)構(gou)。
在合作(zuo)社種植(zhi)區(qu)的(de)入口處,氣象站LED屏(ping)幕實時顯示(shi)著各個大(da)棚內的(de)溫度、濕度等多個參(can)數,并同步(bu)傳輸到數字(zi)農業控制中心。技術(shu)人員通過遠程控制系統(tong),無需人工(gong)參(can)與,即可遠程控制生產現場(chang)的(de)設備。
“目前,整個園區全(quan)部采用智能(neng)水肥一(yi)體化等技(ji)術(shu),不但節省了人工,而且生產(chan)效(xiao)率倍增。”于昌江說(shuo)。
借助(zhu)數字化技術,除(chu)了(le)節省人工(gong),還可實現精準(zhun)管理,提(ti)升了(le)農產品品質。“采(cai)用數字化設(she)備之后,全(quan)部(bu)大棚(peng)的(de)保溫被都可以(yi)自動控制(zhi),能根據(ju)日落時(shi)間和氣溫,計算(suan)出最佳(jia)時(shi)間點。這樣可以(yi)適度降(jiang)低夜間棚(peng)內溫度,提(ti)升果蔬口(kou)感。”于昌江介紹。
在種植品種上,合作社盡量選擇上市周期長、適合游客采摘的品種,目前基本形成周年有果蔬可采摘的格局。“前些年曾種過有機韭菜,盡管春節期間賣到10多元一斤,但是上市周期太短,不能長期持續供應,后來合作社取消了韭菜種植。”于昌江說。現在,游客來到種植基地,三四月份可以采摘西瓜、甜瓜,五月是櫻桃,七八月是早熟葡萄,整個秋季是梨、蘋果等水果,冬季則是小西紅柿、黃瓜等。
合(he)作(zuo)社每年還根據時令,組(zu)(zu)織大(da)量(liang)農(nong)事體驗活(huo)動(dong)(dong),吸引(yin)青(qing)少(shao)年來參加。春季三四月組(zu)(zu)織植樹活(huo)動(dong)(dong),秋季則有挖紅薯、挖蘿卜、刨大(da)蔥(cong)等多種活(huo)動(dong)(dong)。
近(jin)年來,泓基農(nong)業專(zhuan)業合作社(she)充分挖掘漁洋(yang)(yang)文化,注冊了“漁洋(yang)(yang)”系列品(pin)牌果蔬,合作社(she)還將(jiang)選育(yu)的新品(pin)種葡萄、桃(tao)等果品(pin)命名為“漁洋(yang)(yang)紫葡萄”“漁洋(yang)(yang)脆(cui)桃(tao)”。
(據《農村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