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業•柔與韌》婦女節專題系列報道,與您一同分享種業領域女性代表的故事,展示她風采,了解獨一無二的她。
本期帶來人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大白菜品種改良崗位專家 張鳳蘭
她潛心育種,兩度去日本進修和攻讀博士學位,婉拒導師留在日本的邀請,35年如一日專注白菜育種,即使嚴重的花粉過敏也絲毫沒有放棄的想法,和團隊締造了色彩繽紛的“白菜王國”。
從向榜樣學習,到成為別人的榜樣,她讓每一粒種子都有價值。
30天變成30多年
Women's Day
走進大白菜的世界,是機緣巧合。
張鳳蘭家在山東農村,父母都希望從小學習成績優秀的她可以成為一名醫生,這也是她兒時的夢想。但事不如人意,高考之后,張鳳蘭收到的是一張山東農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剛開始到大學的時候,非常失落,學習熱情不高,一直在猶豫要不要重新參加高考。”張鳳蘭坦言,學習基礎課的時候,自己在“混日子”。直到開始上《植物學》課程,張鳳蘭的想法陡然轉變,她捕捉到了植物世界的美妙,發現其中還有很多專業的知識需要了解。從此便開始認真學習,后來以班級第一的成績本科畢業。
學不止步,從江蘇農學院(現揚州大學)讀完碩士后,她去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工作。
1987年7月,領導安排剛入職北京市農科院蔬菜研究中心的員工,利用半年的時間去不同課題組輪崗,在每個課題組工作1個月,再決定工作崗位。
8月初正好是大白菜播種工作熱火朝天的時候,張鳳蘭便被安排去大白菜育種課題組幫忙。“1個月的時間還沒到,課題組的徐老師就讓我直接留下來,原本30天的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張鳳蘭表示,大白菜課題組成立于72年,時間長、基礎好、團隊大,自己很幸運當時能留在這個課題組。
后來,單位有去日本進修的機會,張鳳蘭便去了,還去了兩次。
第一次是1990年10月到次年10月,作為JICA研修員去日本開展為期一年的學習進修。第二次是1995年,通過JICA項目申請到了日本文部省獎學金去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的名額。由于第一次進修時,張鳳蘭熟練掌握了日語口語和專業翻譯等技能,這個名額便給了她。
“我當時在日本攻讀學位的實驗室是做大豆研究的,但我自己還想接著做大白菜的育種研究工作,就跟導師溝通,還是接著做自己感興趣的大白菜研究。”張鳳蘭表示,自己想在大白菜育種行業深耕,就需要繼續做大白菜的遺傳育種研究,不想中斷。

學位授予式與日本導師(中)一起
學成回國的時候,日本的導師拋出橄欖枝,挽留張鳳蘭留在日本。上世紀90年代,我們和國外的科研條件差距較大,大部分的人會選擇留在國外。彼時,張鳳蘭的愛人也在日本進修,孩子也到了上學的年紀,留在日本當下最合適的選擇,張鳳蘭陷入了糾結。
育種家的天然使命,讓她選擇了回國。
張鳳蘭表示,把國內的大白菜育種做好,為大白菜產業發展做點工作,一直是我們種業人的使命。當時國內的課題組有較為夯實的科研基礎,自己也舍不得放棄在國內的研究,依然選擇回到國內。“現在來看,我的選擇是對的。”張鳳蘭說。
嚴重花粉過敏的育種家
Women's Day
當年的選擇,為我國留下了一位“白菜女王”。
30多個春秋,張鳳蘭和她的團隊培育出了80余個春夏秋播配套、滿足多樣化需求的新品種,解決了長期缺乏冬春和夏季栽培專用品種的難題,實現了大白菜周年生產和均衡供應,多個品種成為大白菜主產區的主栽品種。
其中,北京新3號,京秋3號等品種推廣到全國28個省,累計推廣7000余萬畝,品種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0%,品種推廣面積和市場占有率具國內同行第一。
要問起她印象最深刻的品種,當屬北京新三號。

北京新三號在北京順義大面積種植
張鳳蘭介紹,北京新三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的大白菜品種,具有抗多種病害、高產、優質、商品性好、耐貯運的突出優良特性,已經成為北京、華北和東北地區的主栽大白菜品種,更是滿足大白菜北菜南運需求的品種。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底開始,張鳳蘭還兼任京研益農(北京)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在她的帶領下,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蔬菜種業的領航企業。可以說,張鳳蘭的科研奮斗史,就是我國大白菜育種的演變史。

張鳳蘭田間授粉
透過這樣亮眼的“成績”,我們看到的是勤勤懇懇、默默育種的張鳳蘭。鮮為人知的是,她對大白菜花粉過敏。
每年大白菜授粉的那兩個月,張鳳蘭是又喜又愁。喜的是授粉帶來的科研進展喜人,愁的是授粉帶來的過敏實在難受。“過敏的時候會有非常嚴重的鼻炎,眼睛也會很癢并流眼淚。吃藥和做一點防護能稍微緩解一點,但是本質上無法根除。”張鳳蘭說。
因為過敏,在日本時導師曾勸她換一個作物進行研究,但她沒有同意,仍然堅定地選擇了大白菜。
從被影響到影響別人
Women's Day
堅定的選擇,來源于榜樣的力量。
張鳳蘭告訴記者,自己非常敬佩做西甜瓜育種的吳明珠院士,把她當成自己學習的標桿。“吳院士常年奔波在新疆邊遠的地方,條件艱苦,還能做出這樣驚人的成績,為國人帶來‘吃瓜自由’,這種保持育種初心和使命的精神,值得所有育種家學習。”說起吳明珠院士,張鳳蘭的聲音里都帶著敬意。
漫長的育種路需要一顆平淡的心。在張鳳蘭看來,育種這個工作,務實是基本要求。育種周期長,工作重復乏味,品種選育出來之后,還要在生產上進行長期檢驗。“我們做的是一些平凡的工作,是堅持的時間久了,才能做出一些成績。”張鳳蘭說。

張鳳蘭做大白菜自交不親和系性狀田間調查
堅持、理智、清醒,是記者對張鳳蘭的初印象。
這個每天七點半準時出現在辦公室的育種家,對早上的光陰十分珍惜。她認為,早晨的時間很美好且寶貴,早起頭腦清醒,工作效率非常高。臨近退休的張鳳蘭,覺得時間不夠用,總想再多做一點研究,多推動一點育種進展,站好最后一班崗。
“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比較高,我們是女兒、是母親、是妻子、是員工......,各種身份需要協調好,平衡不好就會顧此失彼。”張鳳蘭表示,在日本進修的時候,需要同時兼顧家庭和工作。自己只能不斷提高工作效率,保持產出,才能在博士畢業要求嚴苛的日本,按期拿到博士學位,她成為當時實驗室第一個3年拿到博士學位的人。

張鳳蘭指導學生
這個會把吳明珠院士當成榜樣的女生,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大家的榜樣,影響著青年一代育種工作者。曾有企業公開表示,要向張鳳蘭學習,深入鉆研,腳踏實地,做一個為中國蔬菜產業帶來利好的育種人。
國際市場是未來發力的方向
Women's Day
土生土長的大白菜,算得上是中國人菜籃子里的“當家菜”。
“白菜原產于中國,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1875年后才傳到日本、韓國。”張鳳蘭指出,白菜傳到日韓才100多年,卻得到了快速發展,到上世紀60年代時,已經在育種技術上領先了我們。從雜交種看,日本是1955年育成的,中國是1973年才有雜交品種問世,晚了近20年的時間;從周年供應看,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末才實現周年供應,較日韓晚了30多年。
張鳳蘭表示,過去是存在差距,但近些年,隨著我國育種單位和企業的不懈努力,我們國家的大白菜產業已經逐漸趕超。“現在,中國在大白菜基因組、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等基礎研究方面都是國際領先的。品種方面,日韓的品種類型單一,我國白菜的品種類型更為豐富,主要源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消費習慣差異大,大白菜的品種類型也更多元化。”

張鳳蘭在實驗室
追趕效果明顯,但短板仍存。
“在種子出口這一方面,還沒發揮出我們的優勢,國際市場是未來努力的方向。”張鳳蘭表示,種業“走出去”需要大環境、大平臺的支撐,一個作物或者一個企業單打獨斗“走出去”是很困難的,一是影響力小,一是難度更大,需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目標才會更好的實現。
張鳳蘭指出,市場需求在不斷轉變,今后白菜產業需要在兩個方面發力。一是高品質,白菜品種基本上能滿足量的需求,但品質上、口感上還需要持續開展高品質育種,做出高端差異化的產品,帶動白菜價格得到提升,可以提高農民種植收益。二是開發白菜的加工品,白菜是一次性收獲的作物,經常會出現集中上市的情況,市場消化壓力會陡然增大,如果能做一些加工產品,一方面消化集中上市壓力,一方面還能提高產業附加值。
未來,期待在張鳳蘭等大批育種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們國家的大白菜種業能得到持續發展,實現種源自主可控。

women
巾幗 · 力量
巾幗力量,芳華綻放。在種業界有這樣一批職業女性為中國種業的發展默默付出,作出積極貢獻。她們是“可美可颯”的時代“半邊天”,是乘風破浪的瀟灑姐姐。
肩擔重任,巾幗顯擔當。在三八節來臨之際,南方農村報農財寶典特策劃《種業•柔與韌》婦女節專題系列報道,與您一同分享種業領域女性代表的故事,展示她風采,了解獨一無二的她。
記者丨鐘海芳
設計|莫淑霞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