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摸清資源家底是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的首要任務。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9〕56號),鄭州市于2020年啟動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組織對全市7個區縣(市)開展了各類農作物(糧食、經濟、蔬菜、果樹、牧草)種質資源的全面普查。目前我市提前超額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目標任務,取得喜人成績。
加強組織協調,狠抓普查工作落地落實。普查啟動前,市農委組織制定《鄭州市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主要任務、工作措施和進度安排;成立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強化組織,全面負責本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的組織實施與監督管理;成立由市農科所、蔬菜所、種子站和參與普查的7個縣市區農技人員組成的專家普查隊伍,密切配合,及時協調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自2021年普查與征集工作全面開展以來,全市共組織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工作推進會3次,舉辦資源調查與征集工作技術培訓5次,組織專家成員下鄉調查200多次,參與調查群眾5000多人次。
發動廣泛參與,推進普查工作深入開展。普查過程中,項目組一是制作展板和條幅,不漏一處,在資源可能分布區張貼懸掛,利用各鄉鎮信息平臺集中推送信息,廣泛宣傳,擴大影響,廣泛發動當地群眾積極參與。二是充分利用專家團隊技術優勢,科學嚴謹鑒定每一份調查資源,為調查工作順利開展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機制。三是利用農閑時間深入鄉村農戶和老農業科技參與者中宣傳國家政策,講解種質資源系統調查的重大意義,吸收有意愿的鄉賢和老農人參與進來,作為聯絡人協助開展工作。在調查工作中,專家組在滎陽市索河街道辦事處槐樹洼村走訪80多歲的李天成,他對農業懷有深厚的感情,經常去全國各地引進一些優良品種在當地馴化推廣,自己開展小麥育種,繁育出萬山系列小麥品種3個并在當地推廣,最早引進冬桃在當地推廣,現已形成萬山冬桃地方品牌。他對當地的野生及本地桃、杏、梨、柿、核桃等果樹的分布及特性了如指掌,如數家珍,這為在當地開展調查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錨定目標任務,確保普查工作取得實效。通過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市各類農作物的種植歷史、栽培制度、品種更替、社會經濟和環境變化、種質資源種類、分布、多樣性及其消長狀況等基本信息,以及重要農作物的野生近緣植物種類、地理分布、生態環境和瀕危狀況等重要信息。在普查基礎上,對農作物種質資源豐富的滎陽市進行種質資源系統調查,搶救性收集了各類栽培農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種、種植年代久遠的育成品種、重要農作物的野生近緣植物以及其他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新密市在本次種質資源普查中發現的“超化大蒜”在2021年被評選為“河南省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十大重要成果”,為下一步利用和開發本地特色資源、打造資源品牌打下良好基礎。截止2022年9月30日,鄭州市7個縣市區共普查收集資源225份,完成率107.14%;到2022年11月30日,系統調查滎陽市種質資源107份,任務完成率133.8%。農作物種質資源實際移交數占目標任務107%,進度居全省各地市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