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加工都停了,種子運不出去,該種的也種不上!”疫情原因運輸不暢,看著打包好的蔬菜種子只能積壓在倉庫,老鄭越來越焦急。
甘肅酒泉,全球公認的制種黃金地帶,也是國家規劃布局的三大種子生產基地中的重要片區。這里生產了我國50%以上的蔬菜種子,也出口了我國50%以上的蔬菜種子。當地一制種公司透露,其種子生產加工發貨停滯已超過1個月。
10月以來,多地新發疫情,部分涉疫地區物流不暢、技術人員無法到位、企業資金鏈斷裂,甘肅酒泉、張掖,新疆昌吉等多個制種主產區受到影響。

因疫情影響,技術員無法到位,種子發霉減產。
“往年這時候80~90%發出去了,
現在還剩一半”
甘肅張掖、酒泉,可以說是種子行業最牽掛的地方——
張掖是全國最大的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而酒泉是全國最大的蔬菜花卉對外貿易制種基地、區域性蔬菜良種繁育基地。
近期,受疫情影響,當地種子物流問題受到各地關注。
“種子從7、8、9月陸續往外發,按計劃11月底基本發貨結束。但10月3、4日開始物流不暢,打包好了也發不出去。”老鄭在酒泉代繁種子已經很多年頭,主要從事茄子、辣椒、西瓜等蔬菜的代繁種,他對此感到無奈,“往年這時候已經發出去80~90%。現在還有一半沒出貨。生產加工都停了,種子不流動,該種的種不上,最后影響農民播種。”
這樣的事情不是孤例。
據了解,甘肅、新疆等地種子的發貨運輸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張掖,制種玉米收獲后的加工發運成本太高,種衣劑和包裝袋等物料運輸也成為一大問題,導致種子加工與銷售時間推遲。
新疆昌吉一位從事種子生產的人士告訴記者,物流受阻主要在兩方面。一是短途調用環節。由于各區域之間封閉管理,基地生產的種子無法調回公司,沒有辦法進一步加工精選,公司的種子加工完了也無法發貨。另一方面是長途調用環節。種子出疆非常困難,耽誤了內地銷售。
“像鮮食玉米,現在已經到了南方播種的季節,但有些種子還收不回來,有些收回來加工了也發不出去。”
他告訴記者,當地農業部門也在呼吁暢通種子物流,各縣市、各鄉鎮之間報備申請后原則上可以調用。但手續繁雜,并且運輸過程中駕駛員經常因為各項防疫問題被卡在路上,所以實際上很難找到車。“個別找到車了運費也是普遍上漲20~30%,總之非常困難。”

甘肅雜交玉米制種基地。
技術人員無法到位
企業損失數百萬元
除了物流不通,技術人員和資金鏈也成為企業目前面臨的大問題。
“人員無法流動,我們的技術員在疫情一發生就沖到了生產基地,守住了那片區域,但也顧不到其它生產點。”
新疆昌吉一位從事蔬菜種子生產的人士告訴記者,在種子生產過程中,由于技術員無法到位,一些種子收不回來,或是缺乏技術指導,收回來了質量不好,造成很大損失。
他舉例,“我們有600畝地的鮮食玉米種子,因為技術員到不了現場,沒有人能下地干活,采收期延誤了一個月,造成種子脫落、腐爛變質,減產一半以上,損失100多萬元。另有個豇豆品種,采收后遇到雨水,由于農戶和技術員都被封控在家,無法去給豆種覆蓋避雨,造成種子失去發芽力,30多噸種子,一公斤30多塊錢,也是100多萬元的損失。不僅影響了客戶銷售,也耽誤了農民播種。”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由于種子收不回來,或者收回來了加工不了,發不出去,制種公司無法如期交貨給種子企業,一邊資金收不回來,另一邊又要給制種農戶付種子款,造成資金流斷裂。
“我們前期給農民的種子款還能付清,到后期了種子款也付不出,資金非常困難。像西瓜種子,收回來了沒辦法運到吐魯番或者到海南去鑒定,種子純度無法鑒定,種子無法銷售,農民上千萬資金將無法準時支付。”

種子到11月份沒有脫粒,仍在曬場上堆著。
呼吁為種子留條通道
種子關系14億人的吃飯問題,是最重要民生問題之一。
事實上,早在2020年,農業農村部就曾多次發文強調,在抓疫情防控的同時,要抓好種子、化肥、農藥等供應。
今年4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表示,統籌疫情防控不誤農時,嚴防簡單化、一刀切、層層加碼。
就在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了優化精準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大“一刀切”、層層加碼問題整治力度。這被稱為“里程碑式通知”。
當前,一些地區已陸續打通種子通道,但關鍵地區仍然運輸不通、層層加碼,對各地種子生產、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阻礙。
“眼下最大的問題就是種子運不出去。”記者采訪了多位種業人士,他們均期盼,在科學合理的防疫和調配下,各地有關部門考慮現實需求,加快打通種子通道,不讓疫情太過影響基地的生產秩序,耽誤了農民用種。
記者丨葉鳳林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