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連續3年保持在6.5億畝左右,產量連續3年保持在2.7億噸以上;2023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約6.63億畝,產量達到約2.89億噸,占糧食總產量41.58%,單位面積產量達435.47公斤/畝;2024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達6.71億畝,產量為2.95億噸,占糧食總產量41.74%,單位面積產量達439.45公斤/畝。全國玉米面積穩步增長、玉米單產逐年提高,得益于我國優良玉米品種的推廣和配套栽培技術措施的普及。
2014-2024年全國玉米品種審定總數為21413個。2017年以后,隨著聯合體、綠色通道試驗開展以來,全國玉米品種審定數量迅猛增長,2021-2022年達到最高峰,分別為3094和3244個,2023、2024年全國玉米品種審定總數穩定在2800個左右。

據統計(見表1)近三年國審和省審普通玉米品種總數(不包鮮食玉米),國審普通玉米品種總數為680-857個,省審玉米品種總數為1613-2027個。近三年省審玉米品種數量較多的省份(≧200個)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甘肅、內蒙古、陜西、山東、河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區。這些區域玉米種植面積較大,氣候類型較復雜,生態區組較多。而審定品種數量相對較少的省份有北京、天津 、湖南、青海,每年品種審定數量在10個以下,該地區玉米種植面積較小,很多種子企業參與該區域的玉米區試積極性較低。
表1 2022-2024年品種審定數量統計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各省品種審定公示數據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網上公布數據
分析2017-2024年全國推廣前十的玉米品種推廣種植面積數據(表2),2017年排名前十的玉米品種種植面積總和占全國玉米總面積為20.36%,自2018-2020年呈逐年下降態勢,分別為19.43%、17.73%、18.03%。2021-2023年,全國排名前十的玉米品種推廣種植面積總和占玉米總面積穩定在15%左右。說明市場推廣的品種總數急劇增加,傳統大品種的市場份額被中、小面積的品種擠占掉一部分面積,但千萬畝級的大品種仍然會持續穩定占領主要市場。
統計2021-2023年全國玉米推廣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品種分別是983、948、980個相對較穩定。其中,100萬畝以上的品種分別為68、78、85個,推廣面積分別占統計總面積的48.5%、50.9%、51.6%。市場份額的趨勢是大品種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小品種越來越小。(數據來源:大北農北京創種科技有限公司統計數據)
表2 2017-2023年全國玉米推廣前十品種推廣種植面積統計(單位:萬畝)

目前,國家農業農村部對種業公司提出玉米新品種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減少同質化品種審定和推廣。國務院公布新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自6月1日實施。旨在鼓勵創新、保護創新,減少同質化品種在市場審定、推廣和植物新品種權保護。
一個國審玉米品種從參加區試到取得審定證書,試驗費、檢測費大約在10-20萬元(各生態區試點不同有差異,且不包含科研人員工資)。結合以往的參試晉級情況推算,區試一年品種晉級率約為50%甚至更低,區試二年品種晉級率約為60-70%,生產試驗晉級率約為80-90%計算,一個國審玉米品種試驗費大約在15-30萬元。一個省審品種在同一生態區作引種備案一年試驗費大約在2.5-4萬元不等,一個生態區各省份全部引種備案一次也需要15-20萬元。國內各種業公司的科研經費每年至少30%是品種參試、審定的費用,而真正用來科研育種、種質創新、種質引進的費用反而很少。為了減少玉米品種審定了很多,但沒有幾個能真正在市場上推開的情況,我個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重視種質資源創新和引進。育種家常說“重在選系,難在組配。”關鍵是要有綜合性狀好的、高配合力、適應性廣且先進的優良自交系,組配基礎材料要有好的基材,大膽合法引進,互相交流,能更大機率地組配出好的雜交種。種業公司客觀分析評價自己公司種質資源的優勢,結合市場渠道,有針對性的參試相應區域的玉米品種審定區域試驗。
2、重視參加區試前的品比試驗,靠數據驅動商業化育種向前發展。過去大家重視區試秋季考察,分析聚焦區試數據,而參試前的多點品比試驗相反關注的比較少,秋季考察挑著點看,后期數據完全依賴試點反饋,而且數據匯總時間還很晚,嚴重影響品種晉級區試的結果。建議大家更要重視自己的多點品比試驗,提高試驗質量,試驗數據反饋及時、準確 ,有利于各公司能篩選出優良的新組合參加區試,提高區試品種的晉級率,減少參試的盲目性,節約公司參試費用,更有利于篩選出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的好品種。
3、晉級二年區試的品種要做親本測試和小面積試制種,為審定后做親繁和制種做好準備,比如親本繁種產量、抗病性(尤其是穗粒腐病、青枯病等病害)要重點考察。雜交組合制種產量、繁殖系數(或稱畝粒數,即一畝制種田能生產多少畝大田種子的系數,一般要達到350甚至400)、雜交種的花期調查、抗病性都要綜合評價,親繁、制種難易程度和繁殖系數是制約商品種子的成本和商業化的關鍵指標,建議種業企業一定在品種參加生試之前完成。
4、進入生產試驗階段的品種應在當年進行大田定位試驗,在大田環境下檢驗品種的產量、抗病性、適應性和市場競爭力,探索品種的適宜密度和彈性,與當地主推品種進行PK,讓公司銷售人員和經銷商、種植大戶參與評價,為新品種審定后市場推廣做好支持,減少品種審定盲目示范布點,使一些區域性的品種因找不到適宜的市場區域而盲目淘汰,減少公司資源和經費的浪費,避免公司新品種制種過量造成的庫存積壓。
以上觀點僅為個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處,請各位專家老師多多批評指正!2025年6月14日晚 山東濱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