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山東省大豆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5-06-13  來源:《中國種業》2025年第6期25-28,31頁  瀏覽次數:1093
 

      山東省大豆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大豆原產于我國,是我國重要的糧油兼用作物,已有5000年栽培歷史,是人類在自然界獲取優質植物蛋白和脂肪的重要來源,常用來制作豆腐等各種豆制品,榨取豆油、釀造醬油等。中國加入WTO后,開放大豆市場,大豆進口量由2001年的1394萬t迅速增長至2024年的10503萬t,進口總金額已增長至527億美元(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國內大豆高度依賴進口,產需缺口持續擴大,同時隨著國際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糧食的政治屬性不斷突出,大豆進口風險問題愈發明顯。為解決大豆供應穩定,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良好發展,國家陸續出臺了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大豆產業發展,但是仍存在種植面積少、單產水平較低等問題。山東省地處黃淮海大豆主產區,省內擁有良好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有利于大豆生產。山東省大豆種植面積曾高達200萬hm²以上,但受產業結構調整、種植收益低等因素影響,近20年來大豆種植面積銳減,產業發展矛盾凸顯。本文將從山東省大豆產業現狀出發,分析掌握產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及技術需求,助力山東省大豆產業健康發展。

      1 國內外大豆產業發展概況

      1.1 國外大豆產業發展概況

      在國際大豆市場中,大豆產業呈現高度集中化,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在國際大豆供需格局上所占比重大,主導著國際大豆市場。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2024年10月份數據(表1)顯示,2024-2025年度全球大豆產量達到42892萬t,其中,巴西大豆產量16900萬t、美國大豆產量12470萬t、阿根廷大豆產量5100萬t,美國、巴西、阿根廷三國大豆產量占全球大豆產量的80%。2024-2025年度全球大豆出口量18153萬t,其中,巴西大豆出口量10500萬t、美國大豆出口量5035萬t,兩國大豆出口量占全球大豆出口量的85%。中國為大豆主要進口國,其進口量占全球大豆進口量的60%以上,歐盟、東南亞、墨西哥緊隨其后。

      1.2 國內大豆產業發展概況

      21世紀以來,隨著國民對油脂、肉蛋奶需求的增加,國內大豆的消費量與日俱增,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大豆最大消費國和進口國。由表2可知,2024年國內大豆產量大約在2065.0萬t,基本滿足人們對鮮食大豆、豆制品加工的食用需求;來自巴西、美國等國家的進口量達10503.0萬t,主要用于榨油及充當牲畜蛋白飼料。國內大豆主要種植區為東北地區和黃淮海地區,東北地區涵蓋黑龍江、遼寧、吉林等省,大豆種植面積占據國內大豆種植面積的50%以上,產量穩居國內首位;黃淮海地區涵蓋江蘇、安徽、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大豆種植面積占全國16%以上,近年來種植面積在逐步萎縮。

      2 山東省大豆產業發展現狀

      2.1 氣候土壤條件適宜

      按照國家審定大豆品種同一適宜生態區劃分,山東省屬于黃淮夏大豆類型區,以平原丘陵為主,平均海拔40m。其氣候受東亞氣候影響嚴重,屬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炎熱多雨,冬季多偏北風,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50~950mm,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東部半島深入渤海、黃海,屬濕潤區,西部陸地屬半濕潤區,年日照時數2290~2890h,豐富的水資源、適宜的溫度以及光照利于大豆生長。山東省土壤類型豐富,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鹽堿土等類型土壤。綜合氣候、土壤、地貌、水文等影響因素,對大豆適應性進行分析,山東省一等適宜大豆種植的土地較多,且處于前三等級適宜大豆種植的土地面積達到了96.9%。

      2.2 種植模式多樣

      山東省大豆種植時間為6月上中旬,收獲時間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大豆平均生育期105d左右。單作大豆時,種植前茬一般為小麥,麥收后種植大豆,種植密度在1.2萬~1.5萬株/667m²;輪作多為大豆—玉米輪作、大豆—雜糧輪作,多集中于自然條件適宜和產業基礎良好的沿黃、沿湖、沿海等大豆主產縣區;間作大豆一般以大豆—玉米間作較為常見,大豆—花生間作也存在于少部分地區。近幾年來,隨著政府政策扶持和相關補貼的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被大面積推廣應用。

      2.3 種植面積穩步回升

      進入21世紀后,山東全省大豆種植面積急劇減少,由2000年的45.82萬hm²下降至2017年的最低點11.95萬hm²,大豆總產量也由2000年的104.56萬t下降至2017年的32.13萬t。近年來,在大豆振興計劃、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等一系列穩定大豆生產的政策支持下,山東省大豆種植面積穩步回升。2023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23.24萬hm²,較2017年增加了11.29萬hm²,大豆總產量63.96萬t,較2017年增加了31.83萬t(圖1)。

      2.4 品種更新快

      山東省自1982年開啟認定/審定相關工作,1982年首次認定文豐7號等8個品種,1982-1996年共認定17個品種。1983年首次審定魯豆1號等3個品種。1983-2002年每隔2~4年審定一次大豆品種,期間共審定29個品種。自2002年后,逐年審定大豆品種(2004年未審定),1983-2024年共審定151個品種,年平均審定大豆品種3.6個。在2005年之前,品種均為科研單位育成,2005-2018年企業育成品種占比較少,2018年之后企業育成品種占比逐年增加。2024年共審定26個品種,企業育成品種占比69%,企業育種實力逐漸增強。

      2.5 主栽品種突出

      在山東省內累計推廣面積較大的品種有魯豆4號、魯豆11號、菏豆12號、菏豆13號、齊黃34等;具有產量優勢的品種包括齊黃34、鄆豆1號、菏豆33等。其中,近10年在綜合性狀和推廣面積上均具有較大優勢的品種是齊黃34,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選育而成。該品種高產、穩產、商品性好、耐逆性強,在單作、間作、鹽堿地等不同栽培模式下均創造了高產,現成為黃淮海、江淮、西北、西南、華南地區擴種大豆的主導品種。

      2.6 制種業發達

      山東省是全國重要的制種大省,年銷售大豆良種7.5萬t以上,供應了我國長城以南大豆產區60%以上的大豆良種。大豆種業為山東省優勢產業,省內擁有國家級大豆育繁推一體化企業2家(全國共5家),2家企業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重點扶持補短板種業陣型企業(全國大豆種子企業僅4家入選)。近年來,山東省重點打造了嘉祥縣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縣內擁有大豆種子生產經營持證企業33家以上,年繁育大豆良種2萬hm²以上,嘉祥豆種具有籽粒大、飽滿、色澤好、發芽率高等諸多優點,受到黃淮海及長江流域兩區夏大豆種植區農民的普遍歡迎,為穩定全國大豆種子供應作出了巨大貢獻。

      2.7 加工能力強

      山東省也是大豆加工大省,年處理大豆能力2000萬t以上,占全國總產能的20%左右。大豆加工主要包括粗加工和深加工兩部分。粗加工以進口轉基因大豆為原料,主要包括提取豆油和分離豆粕;深加工主要以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為原料,涵蓋更多種類的產品,如大豆蛋白質產品、大豆磷脂產品、發酵豆制品和非發酵豆制品等。

      3 山東省大豆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品種更新快、換代慢

      隨著科研育種單位育種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大豆種業企業持續的科研投入,山東省每年通過審定的品種數量逐年遞增,品種更新速度快。1983年至今,山東省推廣的主栽品種中,累計推廣面積超過33.33萬hm²(500萬畝)的品種有4個,分別是魯豆4號、菏84-5、魯豆11號、齊黃34。其中,魯豆4號、菏84-5、魯豆11號是20世紀審定的老品種。目前生產上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齊黃34也已審定12年,突破性品種更新換代緩慢。

      3.2 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

      盡管2020年以來國產大豆價格上漲,大豆種植收益提高,但其競爭性作物玉米的價格也出現上漲,而且漲幅超過大豆。長期看,我國玉米供需形勢總體偏緊,支持玉米價格保持堅挺,農民擴種玉米的意愿強于大豆。國內有大豆種植補貼的省份為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由于玉米生產者補貼較低,種植戶種植大豆的總體收益與玉米相比有一定優勢,種植戶有種植大豆的意愿。目前山東省無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有種植補貼,但人工種植、管理、收獲等操作復雜,人工成本大大增加,雖然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但單產仍較低,同時適用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專用機械較少,智能化水平仍然不足。

      3.3 加工產業鏈薄弱

      大豆加工產業鏈涵蓋了大豆種植、收購、加工、貿易和下游應用等環節。山東大豆加工原料主要以美國、巴西大豆為主,嚴重依賴進口,本地區大豆優勢不明顯,受中美貿易戰、俄烏沖突等世界大環境影響,國際大豆市場極不穩定,大豆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省內大豆加工企業。近年來大豆加工企業中除了禹王集團等少數幾家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外,大部分大豆加工企業小、散、弱,處于虧損或者虧損邊緣,經營艱難。雖然近幾年山東省的大豆深加工產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大豆深加工技術、裝備等方面仍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大豆深加工能力不到10%,深加工產品科技附加值較低,大豆深加工產業鏈不完整。

      3.4 種企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生產技術滯后

      目前,孟山都、杜邦等國際種業巨頭已經成為大豆品種創新的絕對主力,而國內絕大多數種子公司自主創新能力偏弱,企業經營的品種絕大多數來源于科研院所品種權買斷,缺乏自主品種,核心競爭力不強。規模化高效種子生產與現代種子加工技術滯后,并多以分散繁育制種為主,制種成本高、效率低。

      4 山東省大豆產業發展對策

      4.1 提升育種效率,培育突破性品種

      時代在進步,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創新,目前育種已經進入智慧育種4.0時代,分子技術和數字領域的蓬勃發展,傳統育種、轉基因、基因編輯、數字領域的密切結合,給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大豆育種方面,要在保持傳統育種的基礎上,掌握并利用生物育種和人工智能技術,盡早乘上智慧育種4.0的班車,培育高產、穩產、優質、適應機械化生產的大豆品種。針對省內黃河三角洲的大面積鹽堿地,充分做到地盡其用,加大對耐鹽種質資源的篩選和耐鹽品種的選育,做好鹽堿地大文章。針對育成的“突出品種”,圍繞影響產量和品質的水肥調控、栽培管理、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技術進行優化、集成,形成適用于新品種的配套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體系。通過良種與良法配套,充分挖掘新品種的增產潛力。

      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種植效益

      在山東省內實施大豆生產者補貼,擴大輪作試點補助范圍和產糧大縣、產油大縣獎勵規模,促進產銷銜接,在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縣擴大覆蓋面,加大大豆種植支持力度,著力縮小大豆玉米種植收益差,千方百計穩住凈作大豆,充分調動豆農種植積極性。引導大豆加工企業布局到主產區,提升種植效益。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技術和裝備,良種、良法、良機深度融合,發揮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導向作用,支持大豆生產者購買高性能精量播種機、高精度植保機、高效率專用聯合收獲機等先進機械,不斷擴大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推廣,提升農機作業智能化、精準化、規范化水平,促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農民增產增收。

      4.3 推動加工產業升級,延伸大豆加工產業鏈

      加快大豆加工企業由粗放狀態向高科技產品轉型,培育壯大國產大豆加工龍頭企業,扶持中小型企業,重視引導各類小微企業,實現產品品類由同質化向差異化轉變,形成企業優勢互補、特色鮮明、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推動大豆全產業鏈升級。強化大豆精深加工研究,不斷突破關鍵技術,提高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加快產品結構調整,開發高質量、高附加值、有競爭力的產品,如大豆卵磷脂、大豆異黃酮、大豆蛋白肽、大豆濃縮蛋白和分離蛋白等,提升大豆產業整體附加值,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

      4.4 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做大做強大豆種業產業

      引導科技資源向企業流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育種資源和技術等要素與種子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鼓勵企業采取股權獎勵、期權分配、技術入股等方式對企業科研人員予以激勵,支持從事商業化育種的科研人員進入種子企業開展育種研發,搭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種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同時,加大對大豆種子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商業化育種進程,建立以企業商業化育種與公益性科研支撐相結合的種業技術體系。科學規劃大豆種業的區域布局,加強大豆繁育基地基礎設施條件建設,建立穩定完善的繁育體系,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和供給能力。制定優惠的扶持政策,鼓勵企業采取與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聯合協作方式,建立高標準、相對集中、穩定的大豆良種生產基地。(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山東省大豆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

      ?作者:王文良,何艷芳

      ?單位: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

      ?刊于《中國種業》2025年第6期25-28,31頁 轉載請注明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