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企業發展,抓種業振興,必扶優種業企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廣東、河北、黑龍江、江西等地考察調研,多次對種業和企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別是2023年10月12日在江西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提高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種業企業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現代種業是科技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聯結科技和資本、打通研發和市場,最佳的組織形式就是企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發展現代種業的骨干力量,企業的強弱直接決定了種業的興衰乃至成敗。全球農作物種業市場成熟化、育種技術高新化、競爭寡頭化和產業鏈一體化趨勢日益顯著,在種業發展備受關注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種業企業數量已增至8000余家,但與國際種業強國相比,我國種業企業存在數量多、育種規模小、技術力量分散等問題。要做大、做優、做強一批具備集成創新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種業企業,必須推動資源、人才、資本向企業聚集,提升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現代化水平,引領育繁推一體化發展。
1 農作物種業企業概況
1.1 總體情況
2022年8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扶持國家種業陣型企業發展的通知》,著眼“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從全國3萬多家種業企業中遴選了69家農作物種業企業,構建了國家種業企業陣型,加快打造種業振興骨干力量。同年9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種業基地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引導科研單位、金融機構、種業基地與企業高效對接。相關企業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力度不斷加大,競爭力和產業帶動力穩步提高,中化先正達、中信隆平穩居全球種業前十強。廣東、四川、浙江等14個省份相繼組建種業集團,吉林、山東、重慶等省市專門出臺支持種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扶持優勢企業發展的合力。
1.1.1 企業數量
根據中國農作物種業發展報告統計,2023年實際開展經營活動的企業有8721家,較2022年增長6.89%。從各類作物種子銷售總量看,經營玉米種子的企業1808家,經營雜交水稻種子的企業546家,經營常規水稻種子的企業723家,經營小麥種子的企業1603家,經營棉花種子的企業211家,經營大豆種子的企業594家,經營油菜種子的企業536家,經營馬鈴薯的企業452家,經營花生種子的企業349家,經營瓜菜的企業3445家。
1.1.2 資產規模
2023年全國種業企業資產規模顯著增長,達3273.86億元。其中,資產總額1億(含)~2億元的種業企業296家,2億(含)~5億元的種業企業193家,5億(含)~10億元的種業企業58家,10億元(含)以上的種業企業40家。種業企業凈資產總額1707.37億元,固定資產總額585.07億元。
1.2 自主創新情況
種業企業科技創新總體現狀呈現出政策推動、投入增加等特點,企業已成為品種選育的主體,在新品種選育、育種技術創新、種子生產加工工藝改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數種業企業開展自主育種創新起步遲、起點低,由企業選育的大品種數量不多。
1.2.1 科研投入情況
種業企業2023年科研總投入為75.62億元,比2020年(55.78億元)增加35.57%,平均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6%。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0年累計研發投入16.10億元,保證了研發體系的運行和研發成果的產出;河南金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年研發投入2000萬元左右,占公司營業收入的10%,建立了以玉米、小麥常規育種,生物育種實驗室,大數據庫,中期、短期資源庫為支撐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但是,絕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一般為其銷售額的1%,甚至不及1%。
1.2.2 品種研發情況
企業是審定品種的主體,通過審定的品種中水稻、玉米企業品種占比超過60%。2021年以來,企業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占比在70%以上,較2013年翻了一番。2013年企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量超過科研單位,2023年的占比約54%,高出科研單位17個百分點,是植物新品種權最大的申請主體。
2 創新發展案例
本研究以企業為對象,通過專家訪談、文獻查閱、企業官網等方式對其創新模式進行總結凝練,以期為其他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參考。
2.1 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創新聯盟育種模式
通過完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機制,培育優良植物新品種。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與國內頂尖水稻育種專家團隊成立“6+1”國家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技術創新聯盟并建立上海中科荃銀分子育種技術有限公司進行實體化運作,實現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緊密結合,協同打造分子設計育種體系,開展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取得了一批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品種,極大地提升了企業育種創新能力,目前90%的經營品種為自主品種。
2.2 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育種模式
以企業為主體,深度完善商業化育種模式。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公司四川天豫興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等7家水稻科研單位成立水稻聯合育種創新研究院,不斷聚合優異種質資源和育種新技術,加快選育優質水稻品種。采取父本、母本、測配、審定“3-3-2-2”的研發成果利益分配機制,充分調動科研單位合作的積極性。
2.3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布式育種模式
企業設計針對品種培育的個性化研發項目,打通育種機構、種質資源、親本、雜交種之間的交付供應關系,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品種。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建立起涵蓋國內、國際兩大市場,覆蓋生物技術、傳統育種、品種測試三大平臺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創設了“工廠化、分段式”育種模式,實現了育種的專業化和規模化,大幅提高了育種創新效率和品種持續產出能力,使育種由過去的“小概率”事件變成現在的“必然”結果。
2.4 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種子+農化服務一體化創新模式
企業在發展生物育種的同時同步提供植保、數字農業等解決方案,形成閉環生態,強化市場控制力。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包括基因克隆與用于產品研發的可行性評估、規模遺傳轉化、轉基因事件篩選、安全評價、專利布局與申報、性狀整合、品種選育等環節在內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并與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聯合設立三亞崖州灣國際農業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開展對生物育種公司的孵化培育工作,更好地將科研成果與產業對接,培養一批科研型領軍企業。
2.5 寧波微萌種業有限公司—細分領域差異化創新模式
企業從區域適應性品種、特色品種等角度搶占市場優勢。寧波微萌種業有限公司深耕西甜瓜蔬菜等特色作物,把育種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立身之本,年均科研投入高達種子銷售收入的10%以上,創設浙江省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與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共建“浙江大學—寧波微萌蔬菜精準育種中心”,不斷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關。目前,在西瓜、青梗白菜等17個瓜菜作物上已獲得155項知識產權,包括55項植物新品種權,商業化育種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3 創新優勢機遇
3.1 政策支持
種業企業是現代種業發展的主力軍,是推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重要力量。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專門就企業扶優作出部署安排。農業農村部部署推進種業企業扶優行動,提高了我國種業企業特別是國家種業陣型企業總體實力。在金融保險方面,2021年農業農村部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政策性金融支持現代種業發展工作的通知》,截至2025年中國農業銀行已出臺《支持種業振興信貸政策》和《支持種業振興行動金融服務方案》的通知等,引導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加大對種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推出種業專項貸款、種業保險等創新金融產品,降低種業企業融資成本、滿足多元化融資需求。在成果推廣方面,啟動了重大品種推廣后補助政策試點,通過財政補助,進一步加大企業和科研單位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力度。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新修訂《種子法》擴展了植物新品種保護范圍和保護環節,建立了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激勵原始創新。
3.2 市場導向
隨著人口增長和消費升級,市場對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農作物種子需求持續增加。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性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促使種業企業加大創新力度,研發滿足市場需求的新品種,以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從穩產保供要求看,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極端氣候多發頻發的現實條件下,在6500億kg(1.3萬億斤)的高平臺上實現糧食再增產,只能把重點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把依靠品種突破作為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也需要更多、更好、更加豐富多樣的優良品種。從實現高質量發展看,需要加快推進育種由注重產量轉向增產與提質并重,培育篩選一批高產穩產、綠色優質、廣適多抗、宜機宜飼的多元化新品種,提升種子質量水平,增強種業競爭力。從新質生產力培育看,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需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從資源材料創制、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組織服務模式構建等方面入手,探索新路徑、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
3.3 發展機遇
近年來,轉基因、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合成生物等前沿育種技術快速發展,與信息技術等前沿科學交叉融合,世界發達國家種業已進入“BT+IT+AI”的智能設計育種4.0階段,催生出以綠色、智能、高效為特征的生物育種技術,孕育著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也為解決制約人類發展所面臨的食物、環境、資源和健康等問題提供了重大機遇。我國種業還處在由以雜交選育為主的2.0時代向生物育種3.0時代邁進的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進步空間,種業企業可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更精準、更高效地挖掘和利用優良基因,加速新品種的培育。同時,信息技術在種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大數據分析可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和種子性狀表現,指導研發方向。
4 面臨問題挑戰
4.1 研發體系不完善
從種質資源保存和利用來看,我國種質資源大部分集中在科研單位,企業保存的種質資源數量相對較少,現有種質資源共享機制尚不夠健全,企業難以獲得科研院所的核心種質資源。從科企合作來看,科研單位應用研究與市場脫節,企業與之合作一般以購買品種為主,沒有形成穩定、深入、持久的合作關系。從企業研發來看,大多數企業的研發工作低水平重復,選題隨意性大,管理手段跟不上,能否育出優良新品種完全依靠運氣,即便育出新品種,也因缺乏“育繁推”商業化環節的有效支持,而難以發揮作用。從人員力量來看,由于福利待遇、工作強度、發展前景、社會認可度等多種因素,大部分企業面臨人才“引不來”“留不下”的困境,鮮少有人愿意離開科研單位到企業做育種,甚至有不少企業人才向科研單位“回流”。
4.2 創新資金壓力大
從研發投入來看,國際上拜耳等大型種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可達到銷售收入的8%~12%,雖然2023年我國農作物種業規模企業(注冊資本≥3000萬元)自主科研投入54.10億元,比2013年增加2倍,占本企業商品種子銷售額的比重從4.1%提高至7.9%,但是我國種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研發投入相對分散、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普遍較低的現狀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從項目承擔情況來看,國家高度重視企業發展,鼓勵企業牽頭承擔重點科研項目,但很多企業因項目高額配套資金而無奈退出。多數由科研單位與企業共同承擔的科研項目,因為科研單位性質無法承擔配套資金,所以幾乎全部由企業承擔,增大了企業資金壓力。
4.3 發展保障待健全
從儀器設備來看,國產試劑和儀器設備已在一些領域實現替代,但其耐用性、穩定性和精準性等方面仍與國外存在差距,一些高精度、高通量檢測專用儀器設備、核心試劑還依賴進口。從市場環境來看,農作物自留種、生產經營白皮袋種子和假冒侵權套牌等行為依舊存在,需要通過嚴厲打擊侵犯品種權和假劣種子行為,保護種業知識產權,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從用地保障來看,部分地區耕地地塊多、分散、不集中,難以形成規模化、連片化的育種基地,碎片化的土地資源不利于種業企業進行大規模的育種試驗和示范。
5 創新發展對策
5.1 做好企業定位
企業要明確定位,對于技術型企業,基因編輯技術從實驗室到田間的時間窗口已壓縮至3~5年,中小企業可通過參與國家重大專項子課題、獲取高校專利優先轉讓權、建設區域型中試基地等方式把握技術擴繁的機遇。對于特色物種企業,避開大企業、大物種,開展熱帶經濟作物、果蔬、雜糧雜豆等特色品種研發。對于服務平臺企業,受益于國家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的趨勢,加強知識產權代理機構培育。部分社會化服務企業要加強與種業企業合作,提供農業機械、數字化、氣象等服務。
5.2 重視研發投入
政府要精準制定實施專項資金、稅收優惠等各類支持政策,完善政策執行方式,及時回應關切和利益訴求,切實解決實際困難。以創新性和技術水平、推廣面積和經濟效益為指標開展重大品種推廣后補助政策,拓寬后補助政策支持范圍。企業要注重長期規劃,將研發投入作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確保研發工作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金融機構要根據研發周期探索建立科研經費貸款機制,推出適合種業企業科研特點的金融貸款產品,對育種研發形成長期穩定的金融支持。
5.3 強化人才培養
政府應鼓勵采用利益共享、股份合作、科企聯合等方式,破除人才在科研單位與企業間雙向流動的壁壘,并在職稱評定、報獎評優上給予一定傾斜,推動人才流動。種業企業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招聘引進具有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的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同時加強企業內部人員培訓和提升,為員工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高等院校要持續加大種業人才的培養與培訓力度,針對企業發展的突出短板,開展現代企業管理方法、先進育種技術等方面人才培養。
5.4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政府要加強農作物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種業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種子和侵權行為,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建立快速維權機制,縮短知識產權糾紛處理周期,保護企業的創新成果。企業要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積極申請專利、品種權等知識產權,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加強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和運用,通過知識產權轉讓、授權等方式,實現知識產權的價值最大化。
5.5 推動產學研合作
政府應鼓勵種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對產學研合作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建立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推廣成功經驗。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引導種業企業與優勢科研院校、優勢平臺開展深度合作。鼓勵種業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尤其是“兩雜”、蔬菜、花卉等高效益作物和急需替代進口品種的育種。科研單位要努力尋找合作伙伴,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合作模式,建立穩定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以體現科研育種的價值與能力。種業企業要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主動尋求引進優異種質資源,通過交換或購買獲取種質資源,與科研院校建立優異種質資源有償交換及共享機制,促進種質資源為企業所用,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要不斷探索深化科企合作有效模式,構建種業科企合作創新平臺,從簽訂合作協議單純要品種開發權,向科研單位與種業企業共建育種研發創新平臺轉變。
5.6 建立風險防控機制
種業企業要圍繞重點育種作物、主要經營區域、種質資源的引進、團隊人員組成等重點,科學制訂種業企業科技創新總體規劃和年度規劃。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合理調整生產和銷售策略,以應對市場風險;加強技術研發的風險管理,確保技術創新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和應急響應機制,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提前預判,在風險發生時能夠迅速采取措施,減少損失,保障企業的穩定發展。(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提高農作物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思考》
?作者:邢詩晗,石彥琴,張汝楠,紀高潔,李樹君
?單位: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刊于《中國種業》2025年第7期1-4,11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