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調研組到貴州指導工作,在貴州省農科院召開座談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88個縣(區、市、特區)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工作,覆蓋縣范圍為100%,共征集到農作物種質資源4000余份,移交國家庫(圃)近2800份,正在對22個重點縣開展種質資源系統調查和搶救性收集。
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現代種業發展的基礎。我省自2020年啟動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以來,為推進相關工作,種質資源普查納入貫徹落實新國發2號文件的重點考核內容,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成為貴州省種業振興五大行動之一,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方案明確用3年時間完成普查任務,統籌市(州)開展普查工作,依托省農科院、貴州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了由省、市、縣協同配合開展種質資源普查的聯動機制。
我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征集任務是征集當地作物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2150份,普查人員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共征集到農作物種質資源4000余份,主要針對玉米、水稻、蔬菜、豆類、瓜類、花生、辣椒、煙草等開展收集,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為輔,基本查清各類農作物及野生近緣植物的分布區域、種植歷史、栽培技術、生長環境、品種更替、產業現狀、是否瀕危等關鍵信息,為分析演變趨勢、開展有效保護與高效利用提供依據。
2021年以來,在資源普查的基礎上,我省對農作物種質資源較為豐富的黔西、平壩、羅甸、從江、普定等22個縣(區、市、特區)進行系統調查和搶救性收集,以“省農科院+22個縣級農業農村局”協同配合的機制,在每個縣區搶救性收集各類栽培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種、種植年代久遠的育成品種、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緣植物以及其他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到目前,普查人員走訪到鄉鎮村寨,分類、鑒定、整理種質資源累計近千份,部分已移交到國家庫(圃),此外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貴州獨有的特異瀕危資源,如平壩區樂平鄉華塔村的地方特色品種“華塔老麥”和“華塔雞油豆”,平壩區十字鄉的“羅院綠青菜”、“紅青菜”和“晚青菜”,普定縣定南街道陳堡村地方糯玉米老品種—“陳堡黃糯包谷”等。
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專家劉旭,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種質資源中心主任李立會,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貴州大學農學院、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等單位相關人員參加座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