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雜交小麥研究所通州基地,280余畝實驗田小麥喜迎豐收。借助高科技平臺開展小麥作物農業實驗,解決了國際雜交小麥長達一百年的科學難題和技術瓶頸,實現了小麥不育系雜交種的大面積應用和產業化發展。



收割過后的小麥秸稈被粉碎后,將以“肥料”的身份保留在田間,實現綜合再利用。這些作為“母本”的小麥個頭雖小,但通過它配制出的雜交種卻具有抗逆性強及產量較高的特點。
實驗地塊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雜交小麥研究所的小麥實驗地。該研究所是我國專業從事雜交小麥研究的科研單位,擁有雜交小麥分子遺傳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北京種子檢測中心,也是農業部指定小麥品種DNA指紋檢測單位,在雜交小麥研究領域持續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多年來,主持國家雜交小麥重點研發計劃,研究成果“中國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的創建”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通過二十年自主創新,探索創立了“小麥雄性育性的相對性原理”等核心理論,和“光溫敏不育系選育途徑、規模化高效制種技術、強優勢雜交種創制”等關鍵技術,育成京麥、京冬、京花系列小麥新品種27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