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奮!中國批準基因編輯作物
中國農業部新發布的指導方針將促進基因編輯作物的研究,以培育產量更高、抗病性更強、能抵御氣候變化的農業物種。

白粉病會降低小麥及其它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中國的研究人員對政府批準基因編輯作物感到振奮,他們說,這為基因編輯作物(gene-edited crops)在農業上的應用掃清了道路,并會推動對更加美味、抗蟲害、能更好適應全球變暖的農作物品種的研究。
自中國農業部于 1 月 24 日發布初步指導方針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急于提交使用其基因編輯作物的申請。其中包括開發能夠抵抗稱為白粉病的真菌病害的小麥品種,本周《自然》雜志的一篇論文對此進行了報道。


高彩霞團隊通過基因編輯培育了一種抗白粉病的小麥品種
“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好消息。它確實為商業化打開了大門,”該論文的合著者、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植物生物學家高彩霞說。
韓國大田基礎科學研究所基因組工程中心主任Jin-Soo Kim表示:“這一決定對中國來說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并將把研究從理論帶到實踐。
相比之下,中國的新規比美國的更為保守,但比歐盟的強硬立場更為寬松。美國對包含類似于自然發生的微小變化的基因編輯作物不作管控,而歐盟視所有基因編輯作物為轉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基因編輯 VS. 轉基因
基因編輯作物是使用 CRISPR–Cas9 等技術開發的,可以對 DNA 序列進行微調。它們不同于通過基因改造獲得的作物,因為這通常涉及插入來自其他植物或動物物種的完整基因或 DNA 序列。簡而言之,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有沒有引入外源基因。
直到現在,中國的法律并沒有對基因編輯生物與轉基因生物進行特別區分。
目前,在中國獲得轉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許可可能需要長達六年的時間。但研究人員表示,新的指導方針——其中規定了獲得基因編輯作物生物安全證書的流程——可以將批準時間縮短至一到兩年。
轉基因作物在被批準使用之前需要進行廣泛的、大規模的田間試驗。新指南規定,對于被認為不構成環境或食品安全風險的基因編輯作物,開發人員只需提供實驗室數據并進行小規模田間試驗。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其中一些指導方針是模棱兩可的。它們適用于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去除基因或進行單核苷酸改變的作物,但尚不清楚它們是否也適用于從同一物種的其他品種引入 DNA 序列的作物。
廣州華南農業大學的水稻遺傳學家儲成才表示,“我們必須確認這些做法是否被允許”,因為明確規定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已經計劃將更多的工作重點放在開發對農民有價值的新作物上。例如,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植物分子生物學家朱健康說,他希望開發能夠提高產量、抵御氣候變化和更好地應對肥料的基因編輯品種。

朱健康在南方科技大學進行學術講座
阻力和增長
高的抗白粉病小麥可能是最早獲得批準的小麥之一。2014 年,高彩霞團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敲除一個使小麥易受真菌病害的基因,但發現這些變化也對小麥的生長產生了不利影響。然而,其中有一種經基因編輯的小麥能夠正常生長,研究人員發現這是由于染色體的一部分缺失,這意味著參與糖生產的基因的表達沒有受到抑制。
從那時起,研究人員已經能夠移除染色體的相同部分,以及使植物易受白粉病影響的基因,創造出不受生長限制的抗真菌小麥品種。
“這是一項非常全面和漂亮的工作。”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植物生物學家楊亦農說,由于大約1萬種開花植物都能被白粉病感染,這項研究的意義非常重大。
“這真是令人興奮的工作,”紐約冷泉港實驗室的植物遺傳學家David Jackson補充道,盡管他警告說,該研究的小麥樣本較少,而且還是在溫室種植,因此需要通過更大規模的田間試驗來進一步證實研究發現。
英國John Innes Centre的植物科學家Penny Hundleby表示,諸如此類的研究證明了中國在基因編輯作物研究方面的良好記錄,而新規定“將使中國充分利用其學術領先地位”
原文以China's approval of gene-edited crops energizes researchers為標題,2022-2-11發表于Nature的News板塊
作者丨Smriti Mallapaty
編譯丨EcoTrend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