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神農種業實驗室創建國家實驗室,重塑“三農”領域實驗室體系。河南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種業創新再次引發關注。
今年是神農種業實驗室建設的關鍵一年,實驗室如何順利運行?首席科學家們最關注什么?近日,記者采訪了神農種業實驗室主任、河南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院士,神農種業實驗室小麥領域的首席科學家許為鋼院士。
談謀劃:
“既要頂天又要立地,推動種業全產業鏈發展”
作為河南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重大戰略舉措,神農種業實驗室肩負著艱巨而光榮的使命,努力實現創新成果頂天立地。
“頂天立地”四字的含義是張新友特別強調的:從基礎理論研究到重大技術攻關再到重大品種培育,“神農”需要全產業鏈條的創新。
2022年,實驗室如何順利運行,張新友概括了四項重點工作:“打基礎,建機構;聘請首席科學家,組建團隊;凝練研究方向和課題;體制機制創新。”
按照“1+2+N+X”籌建模式(1指的是總部,2指的是植物研究中心和動物研究中心,N和X指的是緊密合作層和技術輻射層),2022年,起到總體布局和牽引作用的實驗室總部要健康運轉起來,植物研究中心投入正常的科研工作,動物研究中心結合實際情況加快推進,同時,期待更多科研單位加入實驗室建設。
長期以來,河南省在小麥遺傳育種上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應用研究領域,進入新發展階段后,全面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水平,要在基礎前沿研究方面“補短板”。
“這也是神農種業實驗室的使命。”許為鋼表示,要從理論研究、支撐品種選育的重大技術研究、材料創新和挖掘等方面,謀劃小麥遺傳育種學科的研究方向。
談人才:
“沒有人才,實驗室本身很難支撐起來”
“建設好小麥遺傳育種的理論研究隊伍、技術研究隊伍、材料創新和發掘隊伍,至關重要。”許為鋼認為,這支隊伍需要有更開闊的視野,在發揮現有人員潛力的基礎上,廣泛引進人才。
“沒有人才,基礎研究就做不起來,實驗室本身也很難支撐起來。”張新友強調。除了把省內科研人員盡可能凝聚起來,還要根據任務布局,面向海內外招聘基礎研究領域的人才和骨干創新人才。
常格不破,人才難得。“體制機制的創新是關鍵。”張新友說,要盡快協調處理好神農種業實驗室與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的關系,實現“1+1>2”的效果,同時還要處理好實驗室固定團隊和協同團隊的關系,組建專業的管理團隊。
談愿望:
“邁出扎實一步,為爭創國家實驗室打下基礎”
“沖擊國家實驗室,河南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但僅靠河南的力量是不夠的。”張新友希望,2022年,實驗室能與國家有關部委積極對接,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國字號研發團隊開展合作,為爭創國家實驗室打一個堅實基礎。
“其實,愿望年年都一樣,最希望小麥能豐產豐收。”正在永城察看小麥長勢、指導當地春管的許為鋼表示,如果說今年與過去有什么不同的話,就是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新,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創新,“我們有信心也滿懷希望,河南的種業發展有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整體的向好。(記者 劉曉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