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宿州市埇橋區西二鋪鄉葛林村種糧大戶雷修春“火”得很:不少農業企業前來參觀他精細栽培出來的各種新品種糧食作物,一些企業看他是種糧能手,有意投資他的農業項目。許多種糧戶跑到老雷的地里看新鮮、學新招,不少人都表示來年要跟他學習,在品種選擇、田間管理上更加做好精細化文章。
“種好糧食就要講科學、重精細。”雷修春帶著記者來到他的千畝連片種植玉米地,只見玉米植株健壯、籽粒飽滿、色澤均勻,相比之下,周邊其他地塊零星種植的玉米田遜色不少,有些地里還存在玉米棒發育不完全的現象。雷修春又領著記者來到不遠處的200畝大豆田,只見眼前的大豆枝繁葉茂、結莢率高、果實飽滿,長勢明顯好于其它地塊。
“每畝高蛋白大豆收個350公斤輕輕松松。種植前就已簽了訂單,比市場價每公斤高出4角錢。”雷修春的臉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同在一個村,種糧為何是兩個光景?雷修春給記者細說緣由。
今年夏收夏種之后,當地先旱后澇多陰天,不利于糧食作物生長,能不能實現增產豐收,就要看后期田間管理能否跟上。夏季種玉米時正值干旱天氣,老雷采用機械化精量播種,并及時帶領務工人員澆水造墑,抓緊時機搶種,達到了“苗齊苗全苗壯”的效果。許多農戶都沒想到,玉米出苗后又遇到連續強降雨,老雷早有準備,他提前用開溝機在壟上開溝,雨季及時清溝瀝水,有效避開了內澇漬害。之后,他又按照農技專家的建議及時追肥保證肥力。后期天氣持續高溫,為了防治銹病等,老雷前前后后打了兩遍藥,施了一遍葉面肥。在農業生產全過程,老雷還緊緊依靠農業部門,實行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監測預警,適時加強田間管理。
“種田靠天收可不行,要拿出繡花功夫,每一個時間節點、每一個步驟,都做到精細化科學管理,這才能保證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雷修春告訴記者。
在雷修春家庭農場門前,記者看到了占地近5畝的倉儲間和晾曬場。農機大棚內,20多臺農業機械整裝待發。
雷修春說,像他這樣的種植大戶,埇橋區政府專門批出了足夠的農業設施用地指標,解決了倉儲晾曬的后顧之憂。明年,他準備建一個烘干塔,進一步增加糧食的經濟附加值,同時為周邊農民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