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廣東廣州華南農業大學試驗田基地傳來好消息!和嫦娥五號一塊“奔月”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完成收獲,科研人員們化身“農民”,在金黃色的稻田中忙著收割。
經過8個月種植,2000株“奔月”稻收割。2020年11月,一批重40克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和嫦娥五號航天器進行了一次23天的環月旅行。在深空環境中歷經宇宙射線的照射。并安全返回地球,“落戶”廣東。此次任務也標志著中國水稻航天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經過8個月的種植,如今田壟邊的水稻已有大半個人高,金黃的稻穗把它都壓彎了腰。它的每粒稻種約有1厘米長,通體呈米白色和褐色。隨后,2000株水稻被采集成3大袋稻種運回實驗室。
收獲的種子進行分類,后代預計可產生一批優良基因源。據了解,目前收獲的第一批種子來源于2000個植株、1萬個單穗。科研人員對每個植株收獲的種子進行了分類,第一類是用來繼續種植,第二類用來進行廣泛的基因及性狀鑒定,第三類將作為種子備份進行長期保存。
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濤介紹,這次收獲的是“奔月”水稻的第一個世代,很快將播種第二個世代“‘航聚香絲苗’的‘奔月’后代,預期可產生一批更加優良的基因源,不但可為新品種選育提供更多物質基礎,而且可培育出新品種,提升優質香型水稻產業效益”。
不少網友關心“奔月”稻何時才能真正搬上餐桌。對此,郭濤表示,從2020年11月搭載嫦娥五號“奔月”,到真正搬上老百姓的飯桌,這批水稻種子要經歷種植、鑒定比較、示范、推廣等一系列流程,預期花費3到4年的時間。不久后的秋季,這批“中國天稻”的后代將在實驗室里開始育秧,并被移栽到大田里。未來幾年,它們會在廣東的土地上繼續自己的世代繁衍,純化優良性狀有望成為100%中國原創的水稻新品種。 (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