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保障糧食安全是“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提高小麥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推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抓手。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小麥產業發展的源頭。今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南陽視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他強調,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麥收之際,田野金黃。記者來到豫南傳統農業大縣——息縣,這里位于淮河上游,物阜糧豐,常年糧食種植面積240萬畝以上,是我省的產糧大縣。淮河作為氣候的分水嶺穿境而過,土壤含沙量大,有機質含量低,小麥面筋形成時間短,是全省乃至全國最適宜弱筋小麥種植的區域之一。
依托環境、氣候、耕地等優勢,息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為契機,大力發展優質弱筋小麥產業,推進弱筋小麥“四專”發展,實行“一村一品”“一企一品”等標準化、訂單化種植,探索“科研單位+糧食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不斷做大做強優質弱筋小麥產業,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目前,全縣小麥發展到160萬畝,其中弱筋小麥種植70萬畝。
我省是小麥第一大省,優良品種是小麥生產的關鍵。目前,我國弱筋小麥的種植總面積不足全國小麥面積的10%,存在品質過硬品種少、“產銷加”不暢等問題,致使弱筋小麥原糧自給不足、品質不穩,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嚴重制約著以弱筋小麥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業發展。
為提高弱筋小麥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息縣以品種為引領,不斷擴大揚麥13、揚麥15、鄭麥103、鄭麥113等品種種植面積,通過專種、專收、專儲、專用,優質弱筋小麥價格比普通小麥每斤高出0.1至0.2元,不僅滿足了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特別是近年來,息縣深化與省農科院、茅臺集團合作,聯合培育發展茅臺釀酒專用小麥品種,2019年通過國審的鄭麥113品種品質指標穩定,被茅臺列為推薦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目前,已創建6萬畝的茅臺釀酒有機小麥生產基地,共建“茅臺1號”育種基地,帶動了豫南釀酒小麥的快速發展,初步探索出“弱麥”強產業的發展道路。(記者 劉紅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