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棉花采棉現場。 資料圖
行走在新疆,你一定會為路兩邊那一望無際的棉花田感到震撼,雪山、冰川、戈壁、湖泊、草原,美不勝收。在棉花田里,更讓人感覺宛若墜入童話夢境。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產棉區,2020年棉花產量達到516.1萬噸,占全國棉花產量的87.3%。新疆種植的長絨棉是所有棉花中品質最佳的一種,用這種頂級棉做的衣被,可以同時滿足暖和、透氣、舒適的需求,在市場上長年供不應求。但同時也要看到,新疆特殊的地理環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既造就了高產優質的棉花,另一方面又因自然災害頻發,使得棉農容易遭受經濟損失。
這時候就需要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為棉花生產“保駕護航”。近年來,新疆銀保監局及各保險機構不斷推進農業保險轉型升級,提升經營服務水平,推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用更好的服務保障新時期新疆棉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價格期貨+保險”:有效化解棉價風險
播種完200畝棉花地,新疆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三河鎮托斯木村種植大戶蒲同劍總算松了一口氣:“農業是靠天吃飯,一場天災就能讓我們顆粒無收。現在有農業保險兜底,基本可以后顧無憂。”
據了解,2020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為2501.93千公頃(3752.9萬畝),去年新疆棉區氣候條件較為適宜,病蟲害發生較輕,棉花長勢較好,棉花單位面積產量2062.7公斤/公頃(137.5公斤/畝),比上年增加93.8公斤/公頃(6.3公斤/畝),增長4.8%。
在氣候條件較好的年景,棉農最需要價格方面的“呵護”。2018年,新疆啟動棉花“價格保險+期貨”試點工作,探索新型棉花補貼方式和棉花市場價格形成機制。這是國家探索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市場化機制、推進棉花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
方案規定,保險期限為5個月,棉花價格保險費實行財政補貼支持政策,由自治區財政從中央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補貼資金中安排,棉農不繳納保險費。據介紹,棉花“價格期貨+保險”通過保險機制向棉農提供棉花價格保險保障,利用期權工具通過期貨市場分散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實現對棉農利益的保護與產業穩定發展的保障,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十團的石先生種植棉花120畝,他在太平洋財產保險巴音郭楞中心支公司投保了棉花目標價格“保險+期貨”。2020年初,棉花現貨交易價格僅有1.15萬元/噸上下,這個交易價格去除物化成本和人工費后結余基本為零,意味著石先生會“犧牲”2019年一整年的辛勤勞動,幾乎沒有任何收獲。這讓他們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頓時陷入窘境。
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為1.86萬元/噸,不到一個月,石先生就收到了保險公司關于棉花目標價格的賠款共計36436元。“這筆賠款的及時到來,解決了我一家人的生活問題,讓我們有了繼續種植棉花的信心。”石先生說。
太平洋財產保險新疆分公司總經理陳元良在承保理賠過程中發現,“e農險”結合衛星遙感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承保數據的準確性,為后期研判市場規模、提高保險深度提供了數據基礎。
科技賦能:解棉農理賠后顧之憂
連日來,在新疆巴州博湖縣博斯騰湖鄉庫代力克村棉田,棉農利用北斗衛星導航新技術播種棉花,這是科技賦能下新疆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又一生動體現。新疆棉花生產早已搭上高科技快車,AI智能種棉,無人機、自動駕駛等技術競相施展拳腳,智能化程度遠超公眾想象。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省域農業保險市場,而棉花、小麥、玉米和油菜等大宗作物生產是新疆種植業的基礎,奶牛是新疆養殖業的重要畜種之一。圍繞糧棉油等大宗作物和奶牛等重要畜種風險保障需求,新疆用足用好國家支持政策,使中央補貼型業務在農業保險中的基礎地位有效鞏固。
據新疆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疆農業保險歷來將服務地方優勢特色農業產業作為主攻方向之一,通過不斷探索,在近年來取得了質的突破。特別是在農業保險產品、服務模式、新技術應用、體系制度等方面不斷創新,豐富業務種類、擴大服務范圍,農險業務覆蓋了全疆14個地州市。
2020年5月,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庫爾勒市境內出現強對流天氣,突發“十年不遇”的大面積強風伴冰雹災害,此次災害將庫爾勒市周圍大部分地區剛長出20厘米高的棉苗砸成了光桿。經過農險工作人員逐戶查勘、統計,此次災害太平洋保險公司承保的受損農戶多達1247戶,涉及14萬畝地。“我們運用‘e農險’新技術快速理賠,賠款共計2426.7萬元,為受災群眾災后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發揮了積極作用。”陳元良說,通過引入科技手段,既可提高棉農植棉的積極性和種植收益,又可以促進棉花產業綠色發展,以棉花產業帶動當地區域生態環境有序健康發展。
“e農險”、衛星遙感技術、無人機的相繼應用,為新疆棉花插上科技的翅膀。拿衛星遙感技術舉例,這是一種可對承保區域地塊的農作物進行空間分布制圖和面積測定、作物長勢監測的技術。在理賠階段,通過遙感衛星可對災害總體損失情況及分布情況有詳細的了解。
衛星遙感技術改變了種植業傳統定損方式,實現了標的管理的技術突破,大幅提升運營效率和承保理賠服務質量,完美解決粗放承保、模糊理賠、農戶認可度低、政府滿意度差的問題。而無人機作為近年來的新科技應用,可快速識別投保作物、自動定位地塊、獲取地塊信息。運用無人機獲取農作物高分辨率影像,同時運用GPS定位技術,獲取精確地理信息(經緯度坐標),確定農田地塊精確邊界、自動計算地塊面積,核驗投保標的真實性、準確性,快速準確地測定實際受災面積,確定受災損失,解決了大面積農田受災中查勘定損難、缺少時效性等問題,提高了查勘工作的時效性、準確性。
“深化農險創新產品開發、優化創新業務服務模式格外重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張峭認為,針對棉花保險,要深入研究開發棉花收入保險、棉花氣象指數保險等創新產品及創新服務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