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無人機拍攝玉米育種專家在三亞南繁育種基地觀察玉米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日前,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在三亞南繁育種基地觀察玉米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3月24日,為期4天的2021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以下簡稱“2021年種子大會”)在三亞落下帷幕。透過這場立足中國種業最前沿、匯聚行業頂尖智慧的盛會,可以感受到小種子蘊藏的大能量,觸摸到種子行業迸發出的新動能。
對海南而言,這場“家門口”的大會,不僅有種業界最前沿的展望和布局,也有具有說服力的分析和研判,是吹響“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新號角,彰顯著守好農業“芯片”的決心與激情。
在智慧碰撞中尋找創新活力
技術變革的興起,源于新思想的激蕩和碰撞。
2021年種子大會,讓29名院士、百余位業內專家和種業領軍企業代表相聚鹿城,他們用一場場精彩的報告碰撞思想火花,點燃發展未來。
當前,我國種業已進入到以自主創新為驅動力的發展新階段。仔細研讀大會嘉賓的觀點分享,不難發現“自主創新”成為高頻詞匯之一。在主論壇致辭中,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就熱點話題“種業創新怎么搞,技術路線怎么走?”分享了觀點。他表示,種業發展要面向世界種業科技前沿、面向農業農村現代化主戰場、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進種業創新攻關,為種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在知識產權領域開展創新迫在眉睫。當前海南正在探索建設知識產權特區,著力營造尊重知識價值的營商環境,助力農業科技自主自強。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周翔說,建設知識產權特區要充分發揮自貿港制度優勢,在法律制度、措施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對標國際標準。同時要高度重視司法裁判時的利益平衡,妥善處理探索先試時的社會風險管理。
“讓企業成為種業創新重要力量”這一觀點,成為參會諸多嘉賓的共識。“必須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的靈活作用,以企業參與推動種業優質資源在市場中有效整合,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使‘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走進市場,更好地助推種業發展。”張桃林說。
在種業新形勢里培育新品種
2021年種子大會,是觀察中國種業發展的重要窗口。
大會今年選擇在海南舉行,統籌整合了海南省內原有南繁、水稻、玉米等種業論壇,既能方便更多正在海南從事南繁育種工作的科研和管理人員集中參與,也有利于整合南繁資源,提高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