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里,大半年時間在地里,小半年時間在實驗室度過。節假日在家也呆不住,走著走著又來到辦公室。這,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吉萬全的日常時光。
自學生時代就立下“育良種”的堅定信念,讓吉萬全走過了看似重復無味的30多年。然而30多年的堅守,吉萬全與他的育種團隊通過小麥與草的遠緣雜交,至今已培育出九個小麥新品種,其中有“西農511”等國審品種4個,“西農518”等省審品種5個,累計推廣面積3000多萬畝,為我國小麥新品種研發以及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個小麥新品種選育到底有多難?吉萬全告訴我們,僅從時間上來看,一個品種的選育至少要12 年時間。人的一生有幾個12年?而他們的團隊30多年就培育出9個小麥新品種,其背后付出的辛勤汗水可見一斑。
“一個品種要經過幾個比較漫長的環節的考驗,首先要通過2年的品種比較試驗,這個比較試驗里面表現好了,就相當于我們的中考,考試合格以后再升入到區域實驗,區域實驗經過2年,如果各方面表現好就像經過高考,進入生產試驗,生產試驗表現好了后,再申請國家審定。”吉萬全告訴我們,千萬別以為只要成為尖子生、通過層層篩選就能突圍。僅區域試驗淘汰率就高達80%,最終留下來的“種子”選手絕對是千里挑一、優中選優。
這樣的選育過程在一般人看來,總有些“中獎”的運氣成分在里面,然而,沒有深扎土地、吃苦耐勞的科研精神,僅僅靠“撞大運”是不行的。在吉萬全的辦公室,我們看到一摞摞的草帽、一本本發黃的記錄本。他說,“草帽、尺子、記錄本,是我們下地的三大標配。只要到了需要觀察的時候,無論冬冷夏熱,我們都在地里,風雨無阻。吃苦是我們農業科研人員最基本的素質。”

說起來是大學教授,天天卻像個農民一樣在地里鉆著。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吉萬全不是不知道農民的辛苦,然而當年卻為何義無反顧報考西北農學院農學系農學專業?
“我們家在渭北旱原,那時候每畝地年產量不到300斤,交了公糧后根本不夠全家9口人吃。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白饃饃,所以我就想著以后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讓鄉親們都能吃上白饃饃。”

▲ 吉萬全教授介紹小麥新品種樣本(央廣網記者舒隆煥 攝)
如今,各種優質高產的小麥品種層出不窮,吉萬全及其團隊為什么還要十年如一日為培育良種而努力?他說,改革開放以來,老百姓對糧食要求‘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現在還要吃得健康,這就要求種子研發技術不斷提升。2020年盡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夏糧再獲豐收,保證糧食安全與良種的培育息息相關。
“小麥育種沒有休息站只有加油站。正是國家的需要、百姓的需求,鞭策著我們一代代育種人不能松懈,要接力下去,為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種,貢獻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力量。”
來源:楊凌融媒體中心
記者:鹿賽 劉中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