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處于魯西北平原地帶,是重要的糧食產區,也是農產品成本調查工作的國家重要直報區域。近期,聊城市發改委工作人員赴莘縣、冠縣、臨清等縣,對21家農調戶進行逐一入戶走訪,實地了解今年玉米產量、成本等情況。從調查情況看,今年聊城市氣象條件較好,玉米生長期未經歷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加之受疫情影響農產品行情呈現上漲趨勢,農調戶玉米種植總成本略有減少,產量、產值、利潤均有所增加。
玉米“按穗收”,省時更省事。往年,玉米收獲后都是農民拉回家中脫粒再拉去市場出售。今年走訪調查發現出現了較大范圍的“按穗收”的新現象,玉米被機器收割后,在地頭就被收購商按穗稱重買走。從“按粒收”到“按穗收”,有助于更大程度實現玉米穗的集約化脫粒操作,減少從收獲到出售的運輸、脫粒等環節,大大降低了農民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確保抗旱用水,擺脫“靠天吃飯”。雖然玉米屬于較為耐旱的作物,但在“拔節”“抽穗”“灌漿”等生長的特定關鍵期必須滿足其對水的需求,錯開幾天也會帶來10%—30%的減產。因此對于存在灌溉供需矛盾的地區,應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科學合理調配水源,多途徑解決抗旱用水問題,以有效緩解農田灌溉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擺脫“靠天吃飯”困境,夯實玉米高產基礎。
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效銜接。“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是聊城農業的真實寫照。走訪中發現,不少村民自發或者村集體組織以租賃等方式進行土地整合,農場式集約化操作模式正在逐漸形成。應該充分發揮村“兩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作用,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規模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銜接。
高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