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是今年霜降后的第一天,在延津縣王樓鎮新集村召開了一場花生高產觀摩會。看著現場參會的400多人,村民張秀花有些患得患失:為自家麥后花生能夠畝產過千斤而高興,又擔心前來參觀的老鄉踩壞了自家花生。
眾所周知,春花生產量最高,麥套花生次之,麥后花生則最低。現場不少人心生疑問:“麥后花生的產量咋可能這么高?這一定是個例!”
這究竟是農業個例?還是有高產秘籍?我們今天不妨走進農田去看一看。
現場做實測:
麥后花生畝產602公斤
張秀花家的花生地位于村委的南側,11畝連片的花生地此時仍是郁郁蔥蔥、生機盎然,在村外顯眼得很。與不遠處隨處可見晾曬花生的場景,形成了巨大的視覺反差。
農田主人張秀花站在花生田的生產路上,正在向數十位前來參觀的群眾介紹自己的高產經驗。現場有老鄉和她打趣:“你家的花生種得真不錯!果大味甜,就是籽粒太飽滿,不好剝皮,吃多了手疼。”
一周前,該縣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給她家種植的11畝花生進行了測產,得出了畝產預計超過千斤的數據。消息一經傳出,此后每天到張秀花家花生地看稀奇、“取經”的老鄉絡繹不絕。
觀摩會上,該縣高級農藝師、延津縣農業農村局原局長吳新德與幾位村民代表在花生田里,再次進行了實地測產,隨機在1.5平方米的面積內進行測量,在折合60%的出果率后,最終得出花生畝產602公斤的結果。
看到最后的數據,張秀花當即樂得合不攏嘴。她說:“要不是中國農業科技110延津縣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延津農技110)給開出的高產創建方案,按照往年的種植經驗,我家的花生畝產估計也就300~350公斤。”
畝產過千斤:
得益于“花生高產方案”
在觀摩會現場,有人提出:這是個例,是否具備技術推廣的條件,還難以判斷。
有了解情況的群眾,立刻推翻了這種說法:全縣沒收的還有數百戶,都是實施了延津農技110花生高產方案。
還有老鄉說:“往年經過延津農技110主任李坤武的技術指導,一般農戶種植花生的畝產,基本也都突破了千斤。”
這個花生高產方案究竟有啥不一樣?了解一下張秀花的經歷,也許就明白了。
今年6月初,張秀花因為家中瑣事纏身,把11畝花生的播種日期給耽擱了近20天。她說:“按照我的經驗,這茬花生畝產能有250公斤,都得謝天謝地了。”
村里的農業技術員得知情況,給她出了個主意:聯系一下延津農技110,讓李坤武給你指導一下,這茬花生產量肯定低不了。
6月10日,張秀花就按照延津農技110提供的保美樂高產方案,在地里種下了花生。經過前期播種的科學管控,在花生生育期間采用前促、中控、后保的高產管理措施,11畝花生地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畫面逐漸成形。
在相近的時間里,和張秀花類似的故事,還在延津10余個鄉鎮、近20多萬畝土地上陸續上演……
農業有困難,
都說要找“110”
在觀摩會現場,跟李坤武打招呼的人特別多:有人見面后,就開始向他咨詢農業技術的難題;還有人則是親切地上前招呼寒暄;甚至還有許多人約他去自家喝酒吃飯、現場指導。
緣何他會在當地各鄉鎮享有這樣的禮遇?故事還得從2008年4月29日,延津農技110成立后說起。
在當年的5月底,延津縣榆林鄉大楊莊村的1000余畝花生同時出現根腐病。村干部就找到延津農技110尋求幫助,李坤武當即帶領“服務中心”的骨干,前往該村實地查看采集樣本、合議會診,及時開出了“處方”,指導農民進行緊急防治,讓大楊莊村的村民安然度過了此次危機。在延津縣,像這樣的“危急檔案”還可以列出很多,如豐莊鎮河道村7000棵楊樹出現死苗,僧固鄉東竹村大面積出現花生爛果,協助小潭鄉王喜剛夫婦發展食用菌栽培等,每一次延津農技110都是堅持“零收費服務”,并在第一時間幫助農戶化險為夷。
運行近12年來,延津農技110轄下擁有80多名“鄉土專家”,通過專家“農技110熱線”和現場咨詢等方式及時解決農民群眾在生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并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包括品種選擇、技術管理、農產品信息發布等一條龍服務。
持之以恒的堅守,不僅讓延津農技110在當地的社會影響日益擴大,李坤武和他的團隊還多次獲得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嘉獎,成為延津農業科技普及、推廣、應用的領頭雁。現在,延津縣農民每逢遇到生產難題,首先就會想到去找延津農技110尋求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