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稻花飄香。9月18日,省種子協會在舒城、合肥舉辦2020安徽省水稻新品種展示觀摩暨高峰論壇會。來自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中國種子協會、中國水稻研究所、省農業農村廳、省種子管理總站、安徽水稻主產區種子管理部門的專家學者和安徽種子企業、種糧大戶代表參加了會議。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近年來,我省水稻品種優質化率呈現快速提升的喜人態勢。2018—2020年我省審定的191個水稻品種中,二級米以上優質品種達到103個,優質品種占比53.9%。其中,一級米品種19個,占比近10%。
水稻是安徽第二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3500—3700萬畝,水稻占糧食播種面積的1/3以上。專家表示,近幾年我省水稻生產有四大特點:一是水稻總面積穩定,雙季稻呈現恢復性增長;二是品種的抗性水平在提升,如抗倒伏、抗稻瘟病以及對高溫熱害的耐性都有所提高;三是種植模式多祥化,再生稻、稻漁綜合種養等新模式推廣較快,統計顯示,今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415萬畝,比上年增加98萬畝,位居全國第三位。四是優質專用稻擴展快。據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局調度,今年全省優質專用水稻生產面積達2700多萬畝,超過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的70%;訂單面積1500萬畝,占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的近40%。

水稻種業占安徽種業近半壁江山,水稻種子市值達到21.7億元,占我省種子市場總市值的43.3%。我省水稻科研育種實力總體較強,尤其是兩系雜交水稻品種的選育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企業商業化育種的主體地位逐漸顯現。近三年,我省審定的水稻品種中,企業育成的占比近60%。
省種子管理總站專家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了當前我省水稻種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企業多,品種多,品種同質化嚴重、缺乏市場競爭力強的品種。
新形勢下水稻種業如何應對挑戰?專家開出了“良方”:首先,要在育種創新上實現新突破。品種是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育種目標上,要緊盯市場需求,要有前瞻性,要看到五年以后甚至十年以后。育種目標應隨人們“胃口”的“調高”而動,朝著多樣化、專用、特色方向發力。其次,要慎重開發品種。對審定通過的品種,尤其是引種備案品種要謹慎推廣。一定要做好多點多年試驗、示范,掌握品種特性,穩步推廣,不要急于大面積推廣,寧少毋濫,寧缺毋濫,避免盲目制種。下功夫抓拳頭產品的開發。再就是,要善于拓展產業鏈,與下游的食品加工企業聯合起來,把優質專用、特色品種做成產業化,形成優勢競爭力。
“對發展優質專用糧食訂單生產,政府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市場的需求是旺盛的。”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局專家表示,打響優質專用皖糧品牌,需要政府、企業、種糧人攜起手來,共同努力。
與會人員赴舒城縣農科所水稻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實地查看了162個水稻新品種的田間表現。(安徽日報黨媒云融媒體記者 馮長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