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側記
從豫南一粒紅遍全球的正陽花生,到豫北一片爭相搶購的延津小麥,再到豫西果優味美的靈寶蘋果,以及豫東以種植辣椒富民興縣的柘城辣椒……在中原大地上,代表著河南特色農業發展的知名品牌日漸增多,叫得也越發響亮,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的腳步愈走愈快。
對照鄉村振興目標,河南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攻方向,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近日,河南省政府出臺了以《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意見》為主導的“1+N”政策體系,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拓展和創新,為全省從傳統農業大省邁向現代農業強省指明了路徑,描繪了藍圖。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讓農業產業發展有基礎有動源
農業穩,天下安。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河南夏糧總產量再創新高,比歷史最高水平的2019年增產1.67億斤,其中小麥總產量750.63億斤,占全國總產量的28%以上,“中原糧倉”再次交出一份豐收答卷,穩穩地扛起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在滑縣萬古鎮杜莊村,種糧大戶杜煥永看著2000多畝小麥顆粒歸倉后,心里感到異常的踏實。“種的是強筋小麥,提前按照訂單播種,價格賣得又高,咋能不高興。”說著杜煥永臉上樂開了花。
以“四優四化”為重點,河南省在優質專用小麥上做文章,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600萬畝增加到2019年的1350萬畝,形成了豫北強筋小麥生產適宜區、豫中東強筋小麥生產次適宜區和豫南沿淮弱筋小麥生產適宜區。
以掛面生產為主的遂平克明面業有限公司所需要的一部分面粉通過訂單收購種糧大戶的優質小麥進行加工。“我們與種植戶簽訂優質小麥回收協議,加價回收優質原糧,每畝可使農民增收近百元,企業有糧用,農民有錢賺,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一舉多得。”該公司總經理肖吉朝說。
在湯陰縣,該縣政府與益海嘉里(安陽)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簽訂優質強筋小麥訂單種植框架協議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益海嘉里簽訂訂單收購合同,形成“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的訂單小麥種植模式。目前,全縣常年種植優質專用強筋小麥近20萬畝,每畝可增加收入100元-150元,帶動1.4萬戶農戶增收致富,創造了優質強筋小麥發展“湯陰模式”。
為有效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河南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000多萬畝,強化農業技術裝備支撐,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處處長黃幸福介紹,全省構建了集中統一高效的農田建設管理新體制,建立了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省、市、縣三級按6∶2∶2分擔配套資金投入,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夯實了基礎。
在位于長葛市陳昭鄉尚莊村的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內,種糧大戶尚水旺只需要輕點手機,自動噴灌系統就開始了作業。“你看這地塊是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地里還有土壤墑情監測、病蟲害監測、氣象觀察等設備,高科技真正為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何愁不豐產豐收!”尚水旺高興地說。
“今年要完成新建高標準農田660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按照不低于3000元/畝標準,創建一批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升級版’。”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介紹。
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產業有賺頭有奔頭
從要產量到要質量,從“悶頭苦干”到以市場為導向,河南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加快推進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的優勢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小芝麻做成大產業,讓豫南平輿縣早已“揚名天下”。“我們與科研院所合作,更新品種、開發新產品,讓種植收益更高,讓種植與加工深度融合,進一步拉長了產業鏈。”平輿藍天芝麻小鎮銷售總監田雪介紹,目前已經開發出包括傳統加工制品小磨香油、芝麻鹽、芝麻葉、芝麻花茶,以及精深加工產品、休閑食品等40多種,真正把一棵芝麻用足。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接二連三”,在穩定糧食產量基礎上,河南省持續推進面、肉、油、乳、果蔬五大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主食產業化和糧食精深加工,以龍頭企業拉動產業鏈,以特色產品提升價值鏈,以電商物流串起供應鏈,推動農業產購儲加銷各環節高效銜接,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創造了全國市場上1/2的火腿腸、1/3的方便面、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
近年來,依托中國農產品加工投洽會和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駐馬店市堅持外引與內育相結合,加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培育壯大了王守義十三香、一加一面粉、正康糧油等本土企業,而且吸引了魯花、君樂寶、今麥郎等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紛至沓來。
駐馬店市委書記陳星介紹,目前,全市創建16個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680家,產值近1800億元,農業重點龍頭企業370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3%,農產品加工增值率達到1∶2.3,打造了超千億級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全市第一大支柱產業。
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位于光山縣槐店鄉的司馬光油茶園基地內,十年前的幾萬畝荒山已變成油茶樹覆蓋的青山,基地負責人陳世法說起油茶如數家珍,“油茶渾身都是寶,我們通過產業深度開發,生產了茶油、化妝品等,一條產業鏈上所增加的附加值能大幅增加,真正是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好產業。”在陳世法的帶領下,光山油茶產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近年來,河南省不斷強化創新,拓展思路,積極把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強化產業鏈在發揮面粉、方便面、湯圓、休閑食品等方面加工優勢的同時,支持糧食主產區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促進農產品產業鏈條向精深加工的下游延伸來提升價值鏈,支持和鼓勵核心企業構建各類產業綜合體,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打造供應鏈,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做好質量興農文章,持續以農業創新發展為突破點
7月初,在新鄉市平原示范區橋北鄉鹽店莊村的萬畝桃園內,一望無際的桃園掛滿了已經成熟的水蜜桃,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對桃子進行采摘、分揀、裝箱,來此收購桃子的大貨車排成了長隊,一派忙碌的豐收景象呈現在桃園內。
立足自身優勢,橋北鄉推動桃產業業態模式融合,打造成了以桃產業為主,以休閑旅游服務為輔的鄉村產業發展高地,也撐起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傘”。“春天桃花盛開,夏秋桃子成熟,前來村里賞花、摘桃的游客絡繹不絕,桃產業加速了村里的旅游和餐飲的發展。”鹽店莊村黨支部書記關源群說。
時下,農村電商的發展,也開辟了農業發展新模式。由河南來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敏創建的電子商務平臺“來村網”,自2013年在駐馬店上線以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訂單農業,解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問題,實施“農村電商+訂單農業產業扶貧”,帶動當地86家合作社開展訂單農業種植和農產品電商銷售。
“目前,全市建立了176個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開展代買、代賣、提供種植技術和管理等服務,收集當地農產品信息并推動銷售。”李敏介紹,去年以來,代賣約2.6萬畝的各種蔬果,實現農產品交易額1.5億元;通過人工智能病蟲害遠程診療和精細化種植技術,服務26萬畝的花生、蘿卜、辣椒、紅薯等農產品訂單種植基地。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老百姓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消費不斷升級,這也讓河南省堅定不移走上了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之路,把優質“產出來”,把安全“管出來”,把品牌“樹起來”,全省先后培育了600個省級知名農業品牌,“三品一標”農產品4679個。
讓綠色成為農業最亮麗的底色。幾年前,位于虞城縣的懂菜農業科技公司隨著種植農產品的規模擴大,效益卻增長緩慢。該公司嚴格采用綠色食品生產規程,產品通過綠色認證后,銷售價格提升15%-20%,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增效之路。
挖掘農業資源多重價值,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河南各地積極發展休閑觀光、鄉村民宿、農耕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信陽市郝堂村便是依靠自身資源由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搖身一變成了“來了不想走”的網紅打卡地。“郝堂名氣在外,每到節假日,前來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我們的民宿也是爆滿。”郝堂“上山下山”民宿店主胡濤在外事業有成后,看到村里的變化后,毫不猶豫返鄉二次創業,并取得了成功。
時下,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的變化,農業大省河南正在向農業強省加速邁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站在新起點上,一曲中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和諧新曲正在奏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