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珍稀資源 傳承優良種質
——2019年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探析

珍稀種質資源——東陽紅粟。 資料圖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作為品種的“芯片”,農業種質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基礎,農業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基礎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調查等工作的開展,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成效明顯。2015年起,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陸續在全國范圍全面展開,一大批優異種質資源被收集保護起來。“行動”實施近5年來,先后開展了湖北、湖南、廣西、重慶等18個省(區、市)總計1085個縣的全面普查和234個縣的系統調查,搶救性收集各類作物種質資源累計54179份,發掘出一批具有重要利用價值的特異資源。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2019年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名錄,這些從“深山密林”中被發掘的珍貴地方資源各具特色,品質優良,將在地方產業發展、科研育種領域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擔當著重要角色。
古老種質資源——歷史的傳承者
東陽紅粟的發現是個偶然。“東陽紅殼粟是東陽市地方品種,屬于瀕臨滅絕的稀缺資源。”浙江省東陽市農業農村局種子管理站普查人員劉合芹告訴記者,2017年,東陽市開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征集行動時,偶然在東陽市白云街道里塢門小區外的廢墟上發現一片紅殼粟,詢問當地人后得知,這是一位70多歲的退休老教師吳廣仁的“寶貝”。
據了解,這種紅殼粟在四十年前曾經廣泛種植,而今已寥寥無幾。三四年前,有人送給吳老師一些紅粟米,他發現這紅殼粟比黃粟米好吃,糯性也好。于是他開始種植,每年收獲后除自家食用外,也會給親朋好友送一些。
“江南一帶谷子資源相對較少,基本是靠當地農民一代代相傳種植下來,經歷了各種氣候生態環境的變遷,相當于自然選擇,往往具有抗性強、適應性廣的特點。另一方面,由于種植的經濟效益低,農民往往也是因為喜歡它的某些特性,才一年年地種植保存下來。”劉合芹介紹。
紅殼粟米屬于糯谷子,是較為稀缺的谷子資源之一。其糯性好、品質佳,既可以用作一般的小米粥、蒸糯米飯、小米糕等食品,也是做東陽傳統美食粟米糖的最佳粟米原料。粟米糖是東陽婚嫁、喬遷等喜事必不可少的美食。在當地,娘家有“擔粟米糖”給出嫁女兒的習俗,飽含著濃濃親情;紅殼粟谷穗深紅,在東陽地區新房上梁時,經常用谷穗做裝飾,寓意大吉大利,平安順遂。
不光是代表吉祥、喜慶的東陽紅粟,很多地方品種已經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在陜西省鎮安縣,香味奇特,軟糯微甜,回味綿長,曾被慈禧欽定為“貢米”,1955年后被陜西省挑選作為地方名優特產用于招待外賓的“嶺溝貢米”;在安徽省霍山縣被發現,質厚色烏,食味鮮美,無法人工移栽,只生長于“楊三寨”山坡巖石土層中,在“楊三孝母”傳說中出現的“楊三寨神韭菜”……這些古老品種無一不承載著當地的歷史痕跡和文化記憶。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傳統文化習俗也可能會消失,而一株承載著文化歷史的植株,可能會喚起人們的記憶。只要這一粒種子還存在,傳統文化習俗就不會斷裂。
地方品種帶動地方產業
小種子孕育大產業。在四川省得榮縣,當地特色品種“得榮樹椒”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得榮縣地處川、滇、藏三省(區)結合部,是四川省甘孜州的南大門,境內山巒重疊,峽谷深邃。隨著藏傳佛教從印度傳入引進,在當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下,當地人長期栽培選育出的一種原始的地方辣椒品種——得榮樹椒,壽命可長達上百年,在當地已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
得榮樹椒椒果肉薄、辣味濃,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C、鈣、硒、核黃素,保健和醫藥價值很高。憑借品質佳、抗性好等優勢,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建設種植基地、探索經營模式……得榮樹椒產、加、銷、貿一體化的經營體系已初步形成。
截至目前,得榮縣在卡瓦鎮、古學鄉、曲雅貢鄉、日龍鄉等九個鄉鎮推廣種植面積已達到3675畝,總產量2756噸。園區內現有5家得榮樹椒生產加工龍頭企業,3家州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專合組織,加工能力達3000余噸,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率達到75%以上。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通過土地流轉和拉動當地貧困戶務工,當地農戶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在“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村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扶貧項目”等生產經營模式下,當地多個種植村平均每戶每年增收超1萬元,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為了讓優異種質資源的潛在價值充分發揮出來,當地引進餐飲產品創意研發團隊,進行得榮樹椒深加工產品的研發,目前已經研發出樹椒醬、樹椒面、泡樹椒、復合型調味料等20多個產品,增加了地方品種的產能產值。經過20年的培育,得榮樹椒品牌在2010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達到569萬元。在銷路上,開拓天貓、拼多多、京東等電商平臺,同時,將大型商超、生鮮流通市場、加工企業合作采購與線下零售相結合,建立全渠道銷售體系,銷量大大提升。
如今,得榮樹椒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也是得榮縣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對當地其他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都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
品種特色凸顯 科研育種、市場開發前景廣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民對特菜、優質粗糧等農產品的興趣越來越高,認知度也在不斷加深。在這十大優異種質資源中,還有一些尚未被開發利用的地方品種,他們各具特色,風味獨特,具有潛在的科研價值和市場價值。
作為青藏高原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的果樹“活化石”,光核優質黃肉桃是當地農民馴化的野生資源。2014年,在西藏自治區農牧廳組織協調下,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青藏高原果樹研究團隊于2014年秋天發現了一棵樹體高達10米,樹齡百年以上的野生桃樹。
“西藏的桃樹資源量非常多,但一般的光核桃果實只有20-30克,能達到60克在野生資源中很少見。”團隊科研人員曾秀麗告訴記者,經過后期觀測和研究,發現該資源不光果大,晚熟,而且果實風味足,肉質厚且呈淺黃色,具有一定的育種價值。
“通過雜交培育,光核優質黃肉桃可以讓現有栽培桃風味更濃厚,更有‘桃味’。”曾秀麗表示,該資源既可作為野生鮮桃直接食用或加工制成桃干,也可作為優質晚熟桃品種的育種材料,也可直接嫁接繁育無性苗木用于生產優質桃果實,在桃果肉顏色積累機理研究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還有一些地方資源,各具特色且極具開發推廣價值,它們散落在偏僻山村中,在此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被搶救性保護收集起來。
于赤城縣赤城鎮楊家莊村村民家中發現的“赤城黑軟谷”,籽粒從加工到食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顏色,收獲的籽粒為青灰色,去皮后顏色加重,磨成面后制成的谷子糕顏色則為深灰色,極具開發價值;福建省屏南縣最老的山藥品種之一“棒樁薯”適應性強,耐熱耐寒,抗病蟲害,將薯塊截成小段后即可播種定植,生存力強。因營養價值高而被當地人稱為“土人參”,煮熟后香味濃厚,補血補氣,深受當地人喜愛;天津傳統豆角品種“貓耳兒豆角”易種植,抗病抗逆性強,結莢多,產量高,隨意種在墻頭就可以爬滿墻。加工熟制后風味獨特,可腌漬儲存作為蔬菜淡季的補充,是中秋節前后填補豆角淡季的好品種。
也有一些地方品種,因為品質優良,商品性好,已經步入產業化推廣階段。在江西井岡山市深山中發現的“井岡山秤砣薯”,外觀和質量似“秤砣”,是一種球形山藥,不但營養價值高,商品性好,更易機械收獲,食用或加工更容易去皮處理,且抗病又高產,目前已進入小面積產業化推廣階段,產業化開發前景良好;外觀艷麗,果肉脆嫩、汁多可口的北京延慶八棱脆海棠,不但樹體強健,壽命長,耐貯存,且樹冠緊湊、樹形漂亮,具有非常高的景觀價值,經過多年持續更新,優中選優,2020年該品種在香營鄉推廣600畝,3年以后可以投產,預計每公斤售價在14-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