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以來,全省部分地區遭遇持續大到暴雨襲擊,引發階段性洪澇災害。為有效應對災情,減輕災害損失,現就水稻生產提出如下抗災技術意見:
一、盡快排除漬水
受淹稻田要盡快組織排水,爭取讓水稻葉尖及早露出水面。在高溫烈日情況下,不能一次性將水排干,必須保留適當水層。在退水時隨退水澇去漂浮物,減少稻苗壓傷和苗葉腐爛,防止泥打沙壓傷害植株。對倒伏的稻株,要盡量扶正,能扶盡扶。大水退后,要及時在田間四周開好排水溝,特別是低洼田一定要開溝排水,促進根系恢復生長,既保持稻株需水又保證土壤通氣。
二、科學田間管理
(一)早稻。早稻處于抽穗灌漿期,正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期。針對后期可能出現大風、強降雨等不利天氣,要提前清理田間“三溝”和田外溝渠,確保強降水天氣能夠排水順暢,根據天氣和成熟情況,搶晴收割,防止穗上發芽造成產量損失。
(二)中稻。中稻大部分正處于返青分蘗期,即將進入分蘗盛期,要根據天氣及早排水,雨后及時清洗秧苗,恢復葉片功能,可追施葉面肥和速效化肥,及時補充養分,增強秧苗活力和抗逆性。針對今年陰雨多發的不利天氣,因田因苗及時曬田,可采用早曬輕曬多曬的方式,控制無效分蘗,促進根系生長。少部分剛剛播栽的田塊,因遭遇洪水缺苗少苗,特別是直播稻田,要及時補種補苗。
(三)晚稻。根據早稻成熟收獲時間,合理安排播種育秧期。育秧碰到洪澇災害時,在搶排積水時要適當保持淺水層,防止雨后升溫過快造成青枯死苗。為避免因早稻受淹收獲騰茬推遲,晚稻秧齡過長、葉片徒長,可適時噴施多效唑控苗促壯,早稻收獲后,搶時栽插。
三、強化病蟲防治
大水浸過的稻田,易發白葉枯病、紋枯病,退水后要及時防治,防止“災后災”。晚稻秧苗要注意防治苗瘟病。密切關注強降雨帶來的“兩遷”害蟲對中稻、晚稻的危害情況,及時防控。
四、及時補種改種
晚稻秧苗損毀較多的地方要積極組織調劑秧苗,若秧苗不足,要及時翻耕整田,采用早稻品種“翻秋”直播。退水后的中稻田,若早晨植株葉片有“吐水”現象,根部有白根發生,表明植株仍有生機,可養根保葉,恢復生長;若植株葉片確已“淹死”而失去功能,但根系仍有活力,可及時割苗蓄留稻樁作再生稻;對淹水絕收的可趕在7月25日前早翻秋;7月25日后因災絕收的田塊,可選擇適宜的旱作品種實行“水改旱”,如生育期短的玉米、綠豆、紅薯、蕎麥等秋雜糧,或者蘿卜等蔬菜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