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條銹病、赤霉病是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重大生物災害。據農業農村部預測,今年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在黃淮南部偏重流行風險大。河南省是小麥主產區,抓好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控,對穩定全年糧食生產,確保小康之年糧食和農業豐收至關重要。
近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2020年河南省小麥條銹病、赤霉病防控預案》,提出各地要早謀劃、早預警、早準備、早防治,最大程度減少病害帶來的損失,努力奪取夏糧豐收。
河南省小麥常年種植面積8500萬畝以上,產量占全國1/4強。隨著氣溫升高,小麥病蟲害防治進入關鍵階段。
河南省植保站研究員呂國強說,菌源量大、品種感病、春季降雨偏多是導致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大流行的三個關鍵因素。受甘肅等外地越夏區菌源量大、冬季氣溫偏高和雨水偏多等因素影響,今年小麥條銹病在我省呈早發、重發態勢。
據河南省植保站調查,我省小麥條銹病已在冬前見病,比常年提前近100天,為多年來發病最早的一年。截至目前,南陽9個縣(市、區)的22個鄉鎮發現150余個病點,發生程度明顯重于常年。
農業農村部通報,目前漢水流域、西南地區北部麥區小麥條銹病不僅明顯重于上年,也明顯重于重發的2017年。“隨著外來菌源大量持續傳入河南省,如果三、四月份氣候適宜,將導致病害在我省特別是豫南地區偏重發生。”呂國強認為。
而對小麥赤霉病,河南省種植的小麥品種抗病性普遍較差,若抽穗揚花期降雨偏多,對赤霉病侵染有利,該病在我省暴發流行的風險也將大大增加。
按照農業農村部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防控預案,各地要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準確監測,科學研判,全力遏制條銹病、赤霉病暴發流行。
河南省確定的防控重點區域,一是豫南麥區,包括南陽、信陽、駐馬店、漯河4市,以及平頂山、周口、許昌的部分縣區和鄧州、固始、新蔡、鹿邑4個省直管縣(市);二是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縣、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和豫北、豫中的高產灌區
呂國強提醒各地,對小麥條銹病,要大力推行“帶藥偵查,打點保面”的防治對策,將其控制在點片、初發階段,阻止其向中、北部麥區擴散蔓延。對小麥赤霉病,要把握小麥抽穗揚花關鍵時期,見花打藥,主動預防,遏制病害大面積暴發流行。
今年,河南省財政已專門安排1億元的農業發展資金,主要用于豫南地區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統防統治補助;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將聯合下撥9600萬元中央農業生產救災資金,用于各地開展重大病蟲害的監測預警、統防統治、宣傳培訓。各市縣財政也要安排專項經費,支持小麥條銹病、赤霉病防控,全力奪取夏糧豐收豐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