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25日,2019年全國超級稻現場觀摩暨品質鑒評會在湖南省長沙市召開,來自全國17個水稻主產省(區、市)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農技推廣站、超級稻品種選育協作組的代表及有關專家60多人參加了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謝華安和農業農村部超級稻專家組組長、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程式華分別就再生稻再生高產實踐與展望、中國超級稻研究成就與未來發展作了專題報告,湖南省和浙江省分別從行業管理和技術推廣兩個方面作了典型發言,代表們觀摩了湖南省湘陰縣超級稻品種和技術示范現場,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唐建初致辭,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王戈作總結講話。
會議認為,自1996年農業農村部啟動 “中國超級稻研究”重大項目以來,中國超級稻研究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示范推廣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突出表現為“五新”。一是新技術不斷突破。南、北方稻區通過多次回交和定向選擇、秈粳漸滲雜交、廣親和基因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秈粳成分定向選擇等技術手段,在粳型、秈型和秈粳交型超級稻育種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實現超高產與優質的有機結合。二是新品種不斷推出。截至2019年,經農業農村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數量達到186個,目前仍冠名的132個,這些產量高、品質優、抗病好的品種深受農民歡迎。近年來,超級稻育種項目組在品質下功夫,近5年育成的、經確認的超級稻品種34個,其中20個米質達到國標3級以上,占59%。三是新紀錄不斷涌現。超級稻育種畝產一期700公斤、二期800公斤、三期900公斤的目標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近年來,多品種、多年份、多地點百畝示范方產量突破了千公斤大關,標志著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穩定實現。四是新模式不斷創建。各地不斷涌現出超級稻高產高效模式,集成創建了南方一季稻超高產、華南雙季稻超高產、南方一季加再生稻超高產、長江中下游雙季晚稻超高產、綠色增產增效協同創新等水稻區域化高產模式,實施“良種+良田+良法+良態”的“四良”配套。五是新效益不斷顯現。超級稻實現了單產和效益“雙增一百”的目標,降本增效極其顯著,對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保障作用。據中國水稻研究所調查分析表明,農戶種植超級稻品種的比例每增加1%,水稻畝產平均提高68公斤,畝增收150元以上。
會議指出,盡管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2億斤以上,稻谷連續8年穩定在4億斤以上,但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仍不穩固,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從全國范圍看,目前生產上能夠兼顧優質和高產的品種還十分短缺。因此,接下來超級稻的研究應從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和水稻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全局高度,實現產量、品質、效益三者兼顧。一是著力超高產攻關。通過育種技術的創新,快速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廣適、抗逆、抗病的綠色超級水稻品種,配套適宜的栽培技術,使超級稻在生產上快速發揮增產提質增效的作用。同時,新時期超級稻推廣還要向大面積中低產地區擴展,實現超級稻在水稻全產區、稻作全領域覆蓋,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二是著力技術集成。要加強配套栽培技術集成推廣,在各個稻區發展適合本區域的技術模式。東北地區要選用耐寒品種,重點推廣大棚集中育秧、缽苗機插、側深施肥等技術。長江中游稻區要選用耐貧瘠、抗旱性強的品種,重點推廣機插秧、強化栽培、“三定”栽培等技術。三是著力產業提升。提高超級稻產業發展質量,發展訂單模式;充分利用超級稻抗倒伏抗病蟲害的特性,發展 “稻蝦、稻蟹、稻鱉、稻鴨、稻漁”等綜合種養模式,提升綜合效益;大力開展優質超級稻產業技術服務,做好全程服務,確保技術到位。四是著力綠色高質創建。2008年高產創建項目實施以來,超級稻品種已覆蓋了80%以上的水稻高產創建示范片,成為推進水稻大面積增產的重要抓手。要繼續將兼具綠色、優質、高產的超級稻品種作為核心技術內容,為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提供好科技支撐。五是著力協作攻關。發揮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專家組的重要作用,保證超級稻科學、規范發展。加強育種單位、農技推廣部門和種業、米業企業聯合的育繁推一體化運作,加快超級稻示范推廣及產業化開發。
會議期間,還舉辦了超級稻品種食味品質品鑒活動,在前期理化指標分析的基礎上,對理化指標達國標3級以上的超級稻品種進行現場品嘗,并發布了鑒評結果。此次活動共征集到66份樣品,其中26個秈稻、14個粳稻樣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3級以上,占樣品數的60.6%。經超級稻品質鑒評專家現場鑒評,食味評分排名前10的秈稻品種為:隆兩優1377、晶兩優1212、Y兩優900、Y兩優957、蜀優217、深兩優5814、Y兩優5867、深兩優136、徽兩優6號、中浙優1號;排名前10的粳稻品種為:吉粳511、武運粳24號、龍粳39、吉粳88、武運粳27號、龍粳31、松粳9號、松粳15、遼星1號、長白25。

專家授課

現場觀摩

品質鑒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