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1日,衡東縣吳集鎮楊梓坪村,紫薯產業扶貧示范基地工作人員為新插播的紅薯秧苗灑水施肥。洪水退后,該縣組織村民改種“西瓜紅”紅薯,開展生產自救,減少災害損失。記者 辜鵬博 通訊員 周健 攝影報道
7月20日上午9時,衡東縣吳集鎮柏橋村年逾六旬的種糧大戶趙和云,胸前掛著盛有早稻湘早秈45種子的直播機,忙著向田間播撒已發芽的種子。
趙和云說,今天,他和家人總共播種10多畝,爭取早稻品種在9月20日寒露風來之前結穗,確保大災之年也能獲得豐收。據介紹,今年,趙和云在吳集鎮勝利村、柏橋村共承包500多畝稻田。這次洪災,他家500多畝稻田全部被洪水淹沒。據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此次衡東洪災水稻受災面積達24萬畝,蔬菜受災5.2萬畝。
隨著洪水退卻,衡東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重心轉到災后重建、恢復生產。目前,該縣已緊急調運16萬公斤救災種子,在7月19日前已全部分發到受災的17鄉鎮和村組。同時,成立12個專家技術指導小組奔赴到受災嚴重的鄉鎮村組,指導受災農戶補損補種。(記者 陳鴻飛 通訊員 章焱平 周健 陽程杰)













